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均衡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德国城镇化的特点及实现机制

编者按: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当天,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第68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阿什分别发表致辞,呼吁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使用再生能源,调整人类与地球母亲的关系。第68届联大当天就“与自然和谐相处”议题

编者按: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当天,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第68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阿什分别发表致辞,呼吁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使用再生能源,调整人类与地球母亲的关系。第68届联大当天就“与自然和谐相处”议题举行会议,阿什呼吁在城市和社区促进可持续发展。在世界各国的城镇化经验中,德国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配套和宜居的环境令人赞赏。

 

德国城镇化率较高

截至2012年底,德国总人口8052.37万,是欧盟人口最多的国家,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29人,是欧洲人口较稠密的国家之一,人口呈负增长态势。2010年德国城市、市郊(中间地带)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是56.89%、25.52%和17.59%,城镇化率较高。

德国城市人口分布比较均衡,2008年除小城市外,中等城市、都市和大都市的人口基本相当,分别占城市人口总量的30%左右,而不似美国等国家,人口过多集中在大都市。同时,德国城市、市郊、农村的土地使用也比较均衡,2010年占地比重分别为27.27%、33.18%和39.55%。

德国城镇化的特点

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均等

德国城市公共设施完善,都市和大都市公共交通便利,都有地铁和铁路。即使几千人的农村基础设施也十分完善,大到银行、商店、邮局、消防队和医疗设施,小到休闲椅、停车场和公厕,甚至残疾人无障碍通道等都一应俱全,即使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屋,也都安装了现代化的卫生和供暖设施。

城市布局合理,发展均衡

在城镇化过程中,德国城市布局与人口、资源、交通等条件相适应,西南部和中部城市较多,北部和东部相对较少,分布结构相对合理,也出现了一些大城市,但并未造成畸形发展的问题。整体来看,德国城市、市郊和农村人口分布呈现倒宝塔形,城市人口除小城市人口比重较低外,中等城市、都市和大都市人口十分平均。

土地利用均衡

德国城市、市郊和农村用地比较均衡,是经合组织国家中最均衡的。从经合组织国家来看,80%的土地都是农村用地,美国的情况也类似,法国市郊和农村用地占比分别是50%和40%。

部分城市工作人口选择居住在市郊和农村

德国农村居民绝大多数不是农业从业人员,也就是说很多非农业从业者选择居住在农村。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9年至2011年间,德国农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但2010年在农村居住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17.59%,德国有很多在城市工作的人把家安在市郊和农村。

城镇化得到产业的有力支撑

德国的城市发展靠产业支撑,由产业拉动,并依产业的扩大而扩大。城市要么工业发达,要么商业服务先进,要么是金融中心,或者由文化旅游业支撑。德国十分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在中小城市发展.所有小城镇都是农业、林业、饲养业、手工业及服务业的集群地。在德国35万个各类农业(含林业、牧业、园艺业)企业中,有相当多数量的企业分布在乡镇,加上大量中小工商企业和服务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农村保持了田园风光和传统风貌,旅游资源丰富

德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自然崇拜”和“德意志森林”等文化为德国小城镇建设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养分,推动了德国的环保与绿色和平运动,保护了农村自然的田园风光。漫游在德国的农村和小城镇,犹如欣赏一幅巨大的油画。特别是从美因茨城到科隆市之间的中莱茵河谷段形成绿色的“城镇链”。两岸的古城堡、博物馆、葡萄种植园等景观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是吸引全球游人的旅游胜地。德国的许多小城镇犹如富有历史特色的建筑博物馆,目前在德国仍保存2万多座古城堡。德国人在小城镇建设的进程中,注重人文和讲求质量及建筑美,而一代接一代的后来者,珍爱和保护先人留下的遗迹,形成了富有历史人文内涵的传统与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相结合的小城镇。

德国城镇化的理念与实现机制

德国城镇化的理念是不尽力做大城市,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注重法治,强调规划

为规范城乡建设和发展,德国建立了完善的法规体系。联邦层面的法律文件主要有《建设法典》及配套法律《建设法典实施法》、《空间规划法》及配套的《空间规划条例》;一些针对专项规划的法律法规,如《土地征收法》、《循环经济与废弃物处置法》、《能源与天然气供给法》、《联邦自然保护法》、《联邦水利法》等。其中,《建设法典》是建设方面最权威的法律文件,对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详细规定。《空间规划法》对空间规划的任务和原则、联邦层面以及各州如何制定空间规划法律、空间规划方法等内容做了详细的规定。

在联邦层面的规划建设法律基础上,各州也制定了本州相关的法律。在城市建设中,任何活动都必须服从国家建设法典和州法规的要求,任何建设项目必须满足相关要求后才能允许建设。

土地资源相对丰富,饮食结构使人地矛盾不突出

德国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2012年德国共有农业用地1666.7万公顷,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其中农田面积1183.4万公顷。农业用地中,耕地占70.5%,永久绿地(包括坡地和草场)占28.3%,果园苗圃等占1.1%。德国人以肉食为主,食用粮食很少,基本上靠进口,主食以土豆为主,没有粮食安全的压力,因此德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不存在突出的人地矛盾。

政府支持农业、农村及经济落后地区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二战后,政府为加快和促进南方地区的发展,不仅加大了对该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用于改善区域基础设施,还在该地区布局了大量机械、电子、汽车等产业,使南方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显著改善,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

从20世纪50年代起,政府将落后的农业区、西柏林及东部边境地区等纳入财政平衡政策范围,采用投资补贴、拨款、农产品价格支持、信贷担保及低息贷款等措施,加大了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收人水平,改善了农村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为村镇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逐步缩小了城乡差别。(本文由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赴德培训考察团提供,主要执笔人:王银安 李欣)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