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GDP“全球第一”背后的经济现实

近日,世界银行赞助的“国际比较项目”(ICP)发表了最新研究报告。报告中称,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将在2014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经济的规模怎么突然长得这么大?购买力平价

近日,世界银行赞助的“国际比较项目”(ICP)发表了最新研究报告。报告中称,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将在2014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中国经济的规模怎么突然长得这么大?购买力平价又是做什么用的?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法

世行报告的结论是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那么,什么是购买力平价法?

北京师范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邱东教授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开展国家间的国际对比越来越有必要。长期以来,国际上主要使用“汇率法”,即将各国以不同货币单位计量的经济总量折算成统一的货币单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比较。

但因为汇率只反映了国际贸易中的货物和服务的货币比例关系,而且未考虑各国价格水平差异,同时汇率还容易受到利率和政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当汇率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动时,会导致国家间的比较不合逻辑。

“因此,国际统计学界一直试图探索推出一种能反映货币相对购买力的方法对汇率法计算结果进行补充,购买力平价法就是其中之一。”邱东说。

购买力平价是不同国家大致相同的货物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比率,是指在基准国的一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对比国的等量货物和服务所需要的本币数量。假如说,在美国买一个汉堡需用一美元,在中国买需用5元人民币,购买力平价就是5。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些经济统计学家开始进行探索。自1995年起,世界银行同时公布两套GDP数据。一套是按照汇率法计算,另一套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02年,按照汇率法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在世界上排名第六,但按照当时世行计算的购买力平价法来计算,中国已经排名第二。

中国GDP规模被高估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我国的主要比较结果为:2011年购买力平价为3.506,也就是说1美元与3.506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相当,同期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6.46。据此计算,2011年我国GDP为13.5万亿美元,全球GDP总量为90.6万亿美元;我国占全球经济总规模的14.9%,相当于美国的87%,居世界第二位。而按汇率法计算的全球GDP为70.3万亿美元,我国为7.3万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10.4%。

对于上述通过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结果,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中心有关专家认为,尽管世行国际比较项目的专家做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工作,但各个国家生产和消费的商品与服务是不尽相同的。

若在全球选择统一固定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比较,则容易对具体的国家丧失了代表性;如不同国家都选取对自己有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各国间又因代表品不同而丧失了代表性。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这个结果低估了中国的物价水平。由于购买力高估,也自然就高估了我国的GDP规模。

为何出现对物价水平的低估?邱东认为,主要原因是方法上的局限性。尽管本轮国际比较的主要方法有创新、有改进,但有些比较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论证。例如建筑品比较,这一轮采用了新的方法,即“投入法”,用建筑投入品价格,推算建筑成品的价格。

显然,这一方法无法反映建筑品的“市场供求”,没有将诸如房屋这样的商品的“溢价”因素考虑在内,所以会造成推算的我国建筑品价格严重偏离我国的实际。

如何使用全球比较的结果

事实上,对于国际比较项目及其生产的有关数据的局限性,世行全球办公室在其报告中专门做了论述。

一是提请用户注意:购买力平价法更适用于相似经济体间的比较,不太适用于对差异较大的经济体间的比较;产品类的购买力平价数据可靠性要好于服务类;购买力平价只反映各经济体的总体价格水平,而不反映经济体内部的价格水平差异。

二是购买力平价不能用作汇率决定水平。因为汇率充其量仅能反映国际贸易中的货物和服务,但是对于非贸易部分,比如建筑、政府服务等,并不在国际贸易中。

三是将居民消费购买力平价用于贫困分析有一定局限性,因为各国的消费结构不一致。

四是不能对两轮间比较结果进行直接比较,或者说不能把2011年全球国际比较结果与以2005年全球国际比较结果为基准的外推结果进行直接比较。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中心负责人提醒到,我们应该充分地注意国际比较项目有关数据产生的大背景和技术说明,不能过度引申其统计意义,对结果也不能拿来就用,更不能简单套用有关数据用于经济分析和政策解读。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朱剑红,5月6日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