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虚拟养老

本土的移动互联力量以及国际的远程信息化企业,正在点燃中国居家养老市场的新一轮竞争潮走在中国城市的街头,人们或许能察觉到老人们的微妙变化。比如,他们手上的手机可能多了一个大大的,用于紧急呼叫的红色按钮,

本土的移动互联力量以及国际的远程信息化企业,正在点燃中国居家养老市场的新一轮竞争潮

走在中国城市的街头,人们或许能察觉到老人们的微妙变化。比如,他们手上的手机可能多了一个大大的,用于紧急呼叫的红色按钮,或者他们的手腕上戴着测量脉搏的腕带。

很多机构都认为,为中国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服务的商业,在未来将会井喷。宏图三胞的全资子公司广州金鹏,上个月刚刚投资了1亿美元,远赴以色列收购了Natali,一家在当地耕耘了数十年,并在以色列处于主导地位的养老医护公司。

广州金鹏总裁陈谨对记者说,金鹏希望以加速度进入中国居家养老、医护养老市场,尤其是在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地区。

实际上,拥有类似想法的商业机构不止金鹏。十多年来,在地方政府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进程中产生了众多的圈地者;而来自海外,富有技术、经验和服务蓝图的跨国军团则一度蛰伏,静候时机。

如今,在中国的某些地区,各路人马不再等待。如同金鹏的走马并购,移动互联领域的创业力量的进入,让养老市场“复活”,新一轮的“圈地运动”和“军备竞赛”开始横行。

“一键通话”的圈老运动

在中国的较发达地区,以即时呼叫和及时援助为目标的系统并不鲜见,它们是“公建民营”的产物,多在地方出现老人猝死不及就医的新闻后开始布局,并以“某某通”等名字出现。在安装了终端的住所,老人可以通过呼叫中心寻求协助,而相关社会机构以及养老工作者则要及时跟进。

最开始购买这些系统的是孤寡、独居等特殊老人群体,费用由地方政府埋单。随后,在迫切的社会化养老的压力之下,江苏、上海等地这种由政府推动和购买的商业服务也面向更多老人群体,并进入市场化的运作。

这类接地气的商业有着鲜明的社区性。“在新城镇化社区,譬如经历拆迁重建的地方,社区的接受度会高一些;而在传统的城市社区的难度会大很多。”广州阳光助老呼援服务有限公司综合部主任杨家平说,“而且,业务员需要具备很强的与地方居委会打交道的能力。”

近两年,各种安装到老人身边的通讯终端,从固定电话逐渐变成了移动终端,带有大大“SOS”的红色键也安装到老人手机之上。有业界人士坦承,这种升级改良了业界运营总体不理想的历史,因为签约客户流失率在早年曾超过50%。

不过,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它们仍然在长三角、京津和珠三角地区遍地开花,运营商们也得以“圈占老人”,开发更多的衍生服务,比如为老人们开展家政、维修、购物等各种服务。

这些服务既可以自营,也可以转接外包。不过南通索新科技公司副总经理梁明洪坦承,他并不指望这种生意能赚多少钱,因为老人对价格特别关注,而风投界则担心这个产业“与政府过度紧密”。但是,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这种生意能在政府扶持下维持运转,而其中部分人士更考虑在将来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跨区域竞争中建立品牌。

信息化“医养”之诱

陈谨解释,中国老百姓对个人的安全需求并不强烈,如果做“老人失踪定位”这样的业务,前景并不是最好的。但是,他对Natali远程医疗服务的场面印象深刻,譬如,以色列老人可以在家中进行心脏数据传输,以及远程与医生的在线交流。

在南京,已经出现了这种“医养”式养老平台的雏形。在建邺区,美特康公司在一个街道成功投标,并建立了一个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可以在里面进行常规身体检查,并把相关数据传输到健康管理平台,这些数据不但能实时与家人共享,还可以作为疾病早期干预、治疗的动态管理的依据。

美特康是一家经营医疗器械和健康评估的公司,它正试图让这种“医养融合”的平台介入更多江苏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进程。而在现实中,江苏省也在建立覆盖全省的上万个基于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体系,这被当地政府视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为社区养老平台注入远程医疗元素的,还包括静候已久的海外企业。不久前,在江苏,日本仁本新动(NSD)公司已经对一些地方官员展示了它在远程医疗方面的能力。

江苏徐州是中国远程医疗被推动的最“激进”的城市之一,当地卫生部门要求今年各大医院“基本实现远程医疗服务”。

无论是被中国企业收购的以色列Natali公司,还是日系养老信息化兵团,都已经开始进入中国的居家养老、虚拟养老领域。可以预期,围绕老人居家养老,尤其基于远程技术的医养开发,将进入白热化时期。而随着市场的分化,居家养老服务业将告别“一键通话”的单调局面。

摘自《21世纪商业评论》,作者许十文,5月19日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