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实施工作的通知》,通过国家财政的适当扶持,帮助农民改善产地初加工设施条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防止农产品产后损失、消除农产品
近日,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实施工作的通知》,通过国家财政的适当扶持,帮助农民改善产地初加工设施条件。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防止农产品产后损失、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一种有效手段,有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加快解决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浪费严重问题,今年中央财政加大了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补助力度,资金规模从5亿元增加到6亿元,增幅20%。
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有两大新变化
据了解,自2012年起,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推广普及科学适用的初加工设施。相较之前两年,2014年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有两大新变化。一是国家加大了初加工设施补助力度。2012年-2013年,中央资金规模均为5亿元,今年增加到6亿元,新增了1亿元,增幅20%。二是补助重点更加突出。扶持政策重点向现代农业示范区倾斜,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同时,为确保补助政策高效、规范、廉洁实施,农财两部强调要一手抓实施,一手抓监管,对2014年补助政策实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一是坚持农民自主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资金补助、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等措施,鼓励、引导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出劳,自主建设初加工设施,不搞包办代替。严禁各地采取包办代替方式为合作社和农户采购相关设备、代建相关设施。二是坚持先审批后建设程序。县级农业、财政部门采取公开、公平、公正方式确定当年享受补助政策的专业合作社或农户后,在申请表上填写同意农民建什么设施、什么型号、国家补多少钱,省里补多少钱等内容。农民以批准后的申请表为凭证,开始施工建设。严禁口头同意农户和合作社建设补助设施,设施通过验收后,再补填审批信息和验收信息等违规做法,避免出现寻租行为。三是坚持两次公示制度。补助对象初步确定后,要在项目所在村公示;补助设施通过验收后,要在项目所在村公示。通过两次公示的方式接受群众监督,把好事办好。四是坚持两次信息录入制度。审核同意农民建什么设施、补多少钱后,在10个工作日内把审核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补助设施验收合格后,在10个工作日内把验收信息录入系统。通过该系统,部、省两级管理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各县项目进展情况,掌握审核程序的规范程度。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实施效果显现
目前,现在项目实施区农民都在为国家支持建设的科学实用的初加工设施叫好。如果觉得价格不好,农民可以先储起来,等价格达到预期后,再上市销售。农产品几乎没有损失了,还提高了品质,加上市场稳、价格好,现在农民不愁卖了,敢放心种了。
据了解,2012年-2013年,中央财政共安排10亿元资金,补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建设5万座初加工设施,新增马铃薯贮藏能力100万吨、果蔬贮藏能力60万吨、果蔬烘干能力60万吨。补助政策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均衡上市、促进销售。西北、华北、东北等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销售期从不到半个月延长到了7个月,实现错季择机销售,调节了市场供求。果蔬经预冷后运输,市场销售范围从邻近地区扩大到全国各地或周边国家。二是减损增供、促进增收。农民建设贮藏、烘干设施后,马铃薯、水果、蔬菜产后损失率分别从15%-20%、15%-20%、20%-25%降低到6%、4%和6%以下,相当于每年多增加27.5万吨产量,错季销售还提高售价30%-50%,农民由此多增收18亿元。设施使用寿命按20年计算,可为农民带来360亿元的收益。三是提高质量、促进加工。实施科学贮藏后,马铃薯存放3-4个月不长芽、不皱缩,苹果、胡萝卜等果蔬存放5-6个月不腐烂、不萎蔫,保持了入库(窖)时的品质和外观。同时,延长了原料供应期,拉长了加工企业生产周期,减少了加工企业建设数量,节约了社会资源,提高了加工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增强预期、引导生产。农民有了贮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种什么作物都不再担心卖难、价格不好等问题。(宗禾)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财政扶持政策
自2012年以来,财政部门在规范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加强工作指导。农业部、财政部每年联合制定年度实施指导意见或实施工作通知,明确补助政策实施原则、实施内容、组织管理和监管要求等内容。
二是加强项目培训。对所有项目实施县开展管理与技术培训,统一项目管理部门的思想认识,明确操作程序和要求,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今年培训将纳入阳光工程培训,每个项目县培训300-500个补助设施建设户。
三是推进信息化管理。建立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管理信息系统,县级项目管理部门要将补助设施审批信息和验收信息分别在审批和验收完成后10个工作日内录入系统,各级农产品加工管理部门可以随时查询辖区内每座补助设施审核、建设、验收和资金拨付等情况。
四是推进科学使用。统一设计了补助设施编号方法,规范了设施标识,每座补助设施有全国唯一编号,有统一的标识LOGO,接受社会监督。完善操作规程,农业部组织专家编制马铃薯、甘薯、苹果、梨等17种农产品贮藏保鲜和红枣、枸杞等6种农产品热风烘干操作规程。提高利用效率,结合各地农业生产实际,积极探索设施应用新途径,推动设施综合利用,实现“一窖(库、房)多用”。
五是加强监督检查。项目实行两次公示制,分别在确定建设主体和补助资金拨付环节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农业部、财政部将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确保项目阳光操作、规范实施,确保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见效。农业部每年年初还组织专人对上年建设设施的4%-5%进行电话回访,了解项目建设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宗禾)
美国:农产品初加工 资金帮扶少不了
为帮助美国国内农业企业与农场主提高农产的附加值,美国农业部下属的农村商业合作服务中心早在2000年就推出了一项名为农产品附加值资助计划(VAPG)的竞争性资金帮扶方案。不但如此,《美国农业法案》也将该计划纳入了《农业风险保护法案》的管理范畴,对于该笔赠款基金的使用与拨付给予了明确规定。
根据《美国农业法案》的规定,该计划主要为国内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附加值启动资金。同时,该计划还优先考虑小型农场、家庭农场以及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社会弱势群体以及残障群体提供所需的启动资金。此外,该计划还为大型与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夹层企业”提供资金帮扶,以期创造一个兼顾各方利益平衡市场环境。此外,该计划还对与资金申请不到5万美元的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的个人开辟简化资金申请流程的“绿色通道”。
按照VAPG的要求,该计划主要为以下农产品初加工项目提供资金帮扶:首先是能够具有改变农产品物理状态的项目提供资金帮扶,这些农产品主要包括:面粉、红酒、奶酪、果酱以及生物质燃油;其次,对具有市场特殊需求的农产品项目提供资金帮扶,主要包括:有机类农产品以及能够代表地区与国家品牌的农产品;第三,对于将自然资源转化成能源的农场主提供资金帮扶,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以及潮汐能;第四,对于能够整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采购环节给予资金帮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VAPG强调了帮扶资金的专款专用。此外,联邦基金的拨付也要按照“应拨尽拨”原则执行,即:资金申请机构以及个人不应心存侥幸申请与项目用款出入过大的资金。美国农业部官员要对每笔资金的拨付进行审核,如发现申请机构及个人存在超额申请资金现象时,美国农业部就会按照VAPG的要求驳回上述申请。
(戴正宗编译)
减损就相当于增供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给记者列出一组数据:我国粮食、马铃薯、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11%、15%-20%、15%-20%和20%-25%,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损失率;折算经济损失可达3000亿元以上,这个规模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提高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能力对减少农产品产后损耗意义重大。
李国祥说,应该意识到这样一个观点:减损就相当于增供。他表示,初步估计,对当前粮食蔬果的减损将相当于每年增加200亿斤到300亿斤的粮食供应;同时,科学储藏、保鲜、干燥还将有助于均衡市场供应、提升农产品安全性以及均衡淡季、旺季农产品市场差价等。
李国祥还提到,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实施补助可以有效拉动内需。他说,大量的产后损失严重侵蚀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也给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带来了压力。特别是产后损失大的农产品主产区,多为我国中西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的地区,解决这个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李国祥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机遇。需要注意的是,要坚持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相结合,既重视发挥产地初加工在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商品化率方面的作用,也要重视农产品精深加工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方面的作用,加快形成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当前,在扶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同时,还应扶持引导农产品流通体系尤其是第三方物流发展,促进农产品物流体系的专业化,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缓解农产品产区销区价格差异过大现象。而产区在发展产业时,也要提前考虑产销对接问题,把农产品的加工、储备能力和生产能力统一起来。”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四次多边磋商会在北京举行
- 教育部财务司负责人就“薄改”资金使用情况答记者问
- 我国开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
- 民政部:已有18个省份的党委政府向云南援助救灾资金1.43
- 地方版“微刺激”或超6万亿 资金来源成最大挑战
- 美智库称朝鲜扩建宁边核设施 或试图生产浓缩铀
- 中央财政下拨抗旱救灾资金3.8亿元
- 天津公共设施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
- 欧美日本步步紧逼 俄罗斯资金流向亚洲
- 甘肃金塔县民生资金有了“防火墙”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