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新能源车的城市之争

对新能源汽车的各种支持政策,能否拆除横亘在新能源车与消费者之间的那道玻璃板,消解地方保护主义下的城市相关配套政策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消息越来越多。近日国家电网公司新闻发言人称,将引入社

对新能源汽车的各种支持政策,能否拆除横亘在新能源车与消费者之间的那道玻璃板,消解地方保护主义下的城市相关配套政策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消息越来越多。

近日国家电网公司新闻发言人称,将引入社会投资参与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并公布了在相关领域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而不久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明确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近来纷纷加速落地,但这些新政能拆除横亘在新能源车与消费者之间的那道玻璃板吗?

以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为例,全国约有40个新能源汽车试点应用城市,它们各有各的地方目录和政策。地方保护主义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中令人诟病的顽疾。

地方目录或将取消

据新华网报道,工信部5月21日曾在北京召开交流会议,邀请39个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或区域负责人共同商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意见。此次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清理地方保护政策。

“地方目录的存在本就不合理,在国家统一目录下,各自为营,对产业和市场都会造成一定伤害。”上海汽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他所属的团队正为荣威550插电式混合汽车在北京市场的推广而伤透脑筋。

新能源汽车之所以不能快速被消费者广泛接受,除产品本身以及配套的问题外,地方政府设立的隐形门槛是原因之一。“插电式混合汽车,不属于北京市的地方补贴名单,不仅是我们,比亚迪的‘秦’也属于这种情况,很难在市场上推广。”上述人士说。

另一利好消息来自税务方面。国家税务总局[微博]货物和劳务税司副司长林枫此前表示,目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没有具体的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但正在积极研究鼓励购置新能源汽车的车购税政策。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在2014年4月的中国汽车论坛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最近主管领导、主管总理两次巡视各地,进行系列座谈,并走进典型新能源汽车厂。这说明国家领导人切实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工作。”

行业内部希望积极出台有利于新能源汽车普及、优惠的政策。叶盛基认为,政策应该是系统性的,政府部门应协同有关机构共同制定,以便更有力地推进整个产业化进程,其中包括尽快出台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措施等。

叶盛基表示,新能源汽车需要进一步完善示范运营、试点运营工程的相关制度。但这个相关制度首先是中央和地方相关制度的统一协调,而不是各自为政。有些地方政府目前已经取消新能源汽车限行、限购,不过还没有完全形成风气,有些只是流于表面。

“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新型产品,不是各个地区发展平衡的工具,各示范试点城市应该放开,允许各有关车型进入当地市场。”他说。

北京目录的争议

按照相关规定,“新能源汽车补贴国家政策”的补贴对象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动、燃料电池车;补贴费用为3.325万~19万元/辆,并且补贴将逐年递减。

2014年2月8日,国家发改委等单位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按照这份通知规定,2014年补贴政策在2013年补贴标准基础上下降5%,2015年在2013年补贴标准基础上下降10%。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万鑫铭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官方统计,至2012年底中央财政累计补贴88.16亿元,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

但在各地方目录中,补贴车型并不相同:北京,纯电动/燃料电池车;上海,纯电动/插电式混动;广州,纯电动车混动车;深圳,纯电动/插电式混动。在2014年5月上海最新出台的补贴政策中,首次将燃料电池车列入了补贴范围。

目前全国40家新能源汽车试点应用城市中,北京和上海最先推出“地方目录”,并明确规定:消费者必须购买进入目录的车型才能享受补贴。

相对而言,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补贴车型目录重叠度较低,但关键问题在于,几乎所有城市的补贴车型中,只有北京不含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目前业内对纯电动车的现状已有共识,短期内其续航里程无法大幅提升、充电设施尚未完全普及,因此插电式混合动力应该是最能被消费者所接受的产品。

2014年度《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国内主要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销量排榜中,只有四家企业的销量上千辆,排名第一的奇瑞汽车销售5943辆,比亚迪销售1544辆。

而在乘用车市场整体排名靠前的企业表现均不尽如人意:上海汽车销售406辆;上海通用汽车销售69辆;中国第一汽车集团的销售数字为0。

显然,插电式混合汽车的市场接受度较高。比如,比亚迪“秦”在2014年前4个月的累计销量达到3294辆;荣威550PlugIn自2014年4月正式销售以来,上海地区订单已经超过300辆。

“从销量看,插电式混合动力接受度明显高于纯电动汽车。”上汽内部人士向办刊记者透露,一旦地方目录取消,新能源汽车市场能迅速启动。

叶盛基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要并重发展。“一段时期来,一旦提到要发展混合动力或者发展其他传统车,总是被认为拉新能源汽车的后腿。但实际上,汽车工业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

未来十年二十年间,新能源汽车将完全取代传统车吗?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要利用一切节能技术,来促进传统汽车的发展,也要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叶盛基强调。

对于插电式疑问的解答

汽车产业真正走向电动化的必经之路是传统汽车的节能,因此从混合动力化到电动化的过程也是必然之举。

EDI公司的副总裁CW Chen博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插电混动系统有几项优势,第一就是使成本下降;其次,相对纯电动车而言,它没有里程限制的担忧;再者插电混动可利用家庭用电来充电。”

从车辆类型分析,纯电动车对电池包的体积以及电池效用的要求最高,插电混动车型次之,普通混动车要求最低。

据《派克研究》的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美国市场将销售84100辆插电混动汽车,是全球最大的市场。高盛的统计则显示,至2020年,全球将销售200万辆插电混动汽车。HIS-环球视野的图表说明:到2020年,亚洲和西欧将成为插电混动的主要市场,其中亚洲市场占全球的60%以上,而2014年这个比例不到10%。

“设计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在美国,80%的人每天开车约50英里,因此在设计插电混动汽车时,其纯电里程设定为40英里左右。而中国,人们每天使用里程较短,就可降低纯电里程至30英里,这对于节约成本相当有利。” CW Chen说。

据悉,北京市委在与汽车行业沟通时表示,之所以未将插电混动汽车列入补贴名单,有自己的忧虑:环境压力和节能减排压力巨大。插电混动汽车可能使得用户长期选择油动,这样起不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CW Chen表示,这样的问题在美国也有,政府用车,很多人都不愿意充电,因为省下的油钱与他无关,“但私人用车就不同,多插电可以多省油,插电混动在经济性上具有优势”。

“用户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肯定会尽量体验纯电动里程。”通用汽车中国工程部电气化和电池试验室经理朱剑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朱剑超接触了一些电动车型,他认为很多人尝试电动车后不愿再开汽油车,因为感觉很不一样。沃兰达在美国所做的用户调查显示,用户最主要的关注点并不是省油,而是驾驶乐趣。

各地补贴政策全面细化

目前各地政府的补贴细则正加速出台。

除北京、上海之外,自5月19日起,武汉、西安、江苏等多地相继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政策,天津等城市也表示将进一步跟进。

同时,各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也在进一步细化。在武汉推行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中,不仅涉及政府采购中新能源汽车所占的比重,还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私人购买补贴以及各项使用特权。

武汉规定,单位及个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按国家补贴标准的1:1给予地方配套补贴,国家和地方财政补助总额最高不超过车辆销售价格的60%。以普通小轿车为例,市民购车最高可享受11.4万元的补贴。

同时对新能源车免征车船税;免收城市道路桥梁隧道车辆通行费;免费在指定的公共充电设施场所充电;在市内行驶时不受尾号限制;对从事城市配送的新能源物流车发放通行证,可在三环路内按核定路线通行。

武汉供电公司此次将投入4430万元建设1280个充电桩,解决配套设施问题。武汉市规定,城市新建的小区和公用大型停车场按20%的比例规划和配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

上海市政府于5月20日发布的《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暂行办法》显示,购买燃料电池商用车的补贴高达50万元/辆;对纯电动乘用车的补贴额度为4万元/辆;对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含增程式)的补贴额度为3万元/辆,补贴力度和旧办法一致。

新办法还规定,对直接或组织员工一次性购买新能源汽车超过10辆的法人单位,上海市再给予2000元/辆的财政补助。对汽车生产厂商,每回收一套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上海市给予1000元补助,这较旧办法的300元有大幅度提高。此外,新能源汽车的免费牌照政策也得以延续。

广州市发改委总经济师周青峰向媒体表示,广州计划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初步考虑,以1:1的标准进行补贴,国家补贴多少,广州市就补贴多少,而且对新能源车品牌不单独设立地方门槛和目录。

如果广州按照1:1进行配套补贴,普通消费者购买家用小汽车最高可获得12万元补贴。此外,在北京和广州,新能源车都单独摇号,中标率远高于传统汽车。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骆晓昀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