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随着超日债实质性违约的发生,违约将成为资本市场的正常现象和组成部分。这虽然有利于债券市场的长期发展以及风险的识别和释放,但目前需要推进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违约退出机制,以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
本报讯 随着超日债实质性违约的发生,违约将成为资本市场的正常现象和组成部分。这虽然有利于债券市场的长期发展以及风险的识别和释放,但目前需要推进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违约退出机制,以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和资源重组。
中诚信国际研究部副总经理张英杰在日前召开的穆迪——中诚信国际信用风险会议上,就“走向违约常态化与违约退出机制”这一话题发表演讲,认为我国宏观经济处于投资驱动向需求拉动转换,政府消费缺口由居民消费替代转轨时期,我国债务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经济结构调整、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改革与推进程度。而目前资本市场多层次建设断层、不能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效率不足、刚性兑付聚集等问题,需要得到逐步化解和调整。出现实质性违约之后,债券市场风险将出现分化,风险将有效识别。
中诚信国际表示,在违约退出机制方面,从国内外的司法实践和破产实践来看,在制度排序上反映了拯救优先的理念,大体上经过重整——和解——清算程序。前两者,理论上统称为“预防性破产程序”。在我国,破产清算的相关法律依据是《破产法》。政府介入和依据市场规则处理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政府介入不一定意味着政府以纳税人的钱“兜底”,为企业分化市场风险。政府介入需要在理性经济人角色和公共利益代表的角色之间进行平衡。中国的市场经济处于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博弈的转型时期。有行政力量推动破产案件顺利进行的案例,也有行政力量不适当干预破产程序的案例。当行政力量过度膨胀时,不仅《破产法》的实施效果被扭曲,而且市场力量的空间被挤压,破坏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需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力量。
中诚信国际预计,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将在一段时间里持续博弈,但市场力量最终成为主导力量应是大势所趋。就尚德重整的案例来看,政府虽第一时间介入,但随后着手退出,显示出尊重市场,谨慎使用公权力的自我约束。关键是政府介入救助之后,当企业进入正常的市场经营活动后,政府能够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出售股权等方式退出。毕竟,救助是短时间的行为,而不是长期取代或者越位经营。
张英杰提出:“需要推进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违约退出机制。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利益,加强管理人制度建设,确保债权人通过债权人大会等方式行使权力。”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限购,一堂市场经济公开课
- 徐州市稳步推进政府购买第三方绩效评价服务
- 安徽省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 加纳政府:加纳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请求紧急救助
- 美国:政府支出信息披露完整性有待提高
- 民政部:已有18个省份的党委政府向云南援助救灾资金1.43
- 普京批准俄政府应对西方制裁的措施
- 现代市场体系驱动政采监管转型
- 采购数据“说”出了什么——专家解析2013年全国政府采
- 以项目为抓手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