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全球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分化 美英或提前加息

欧央行于6月初的货币政策会议上首次尝试负利率以及一揽子宽松政策,以刺激欧元区经济复苏;而与此同时,美、英则有可能提前加息;另外,与中国定向降准不同,俄罗斯、巴西仍面临通胀压力。对此,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

欧央行于6月初的货币政策会议上首次尝试负利率以及一揽子宽松政策,以刺激欧元区经济复苏;而与此同时,美、英则有可能提前加息;另外,与中国定向降准不同,俄罗斯、巴西仍面临通胀压力。

对此,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7月2日发布的2014年三季度《全球经济金融展望季报》认为,三季度全球央行进入不同的货币政策周期。

该季报还表示,欧央行或将于7月份进一步细化欧版非常规货币政策,鉴于新兴市场相对较高的收益率,新兴市场也将迎来二度资金回流,而欧洲则将面临资本外流。

另上述季报认为,三季度全球经济增速回暖,他们预计全球 GDP 环比增长率有望回升到 3.1%以上。

7月细化欧版宽松或出台

“展望三季度,预计欧元区仍将继续维持温和的复苏,在此背景下欧洲央行有望继续推出新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行发布的三季报展望表示。

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边卫红认为,7月份,欧央行可能会进一步细化其量化宽松政策,可能会就购买哪些ABS以及购买量进行细化。

中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欧元区类似于中国市场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欧央行宽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弱于美英这样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

“欧央行执行的利率走廊政策,其货币传导政策需要通过银行实现,但只要银行信贷不扩张,其传导效应就会受限。”曹远征表示。

中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下证券项目急剧扩张,其占总资产的比例从2008年四季度的22%飙升至2014年一季度的93%;而同期欧洲央行资产负债表下提供给商业银行的贷款项目却有所下降,从而制约了欧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欧元区类似也主要通过银行进行间接的货币传导政策。

欧央行是全球主要央行中首个执行负利率的央行,边卫红认为,此次负利率政策的推出主要是为了推动欧元的贬值,进而促进欧元区的出口复苏。

“这标志着近两年来欧元对美元的升值周期即将结束。短期内,欧元贬值预期不断强化,欧元将成为全球最主要的融资货币,并带动欧元与其他货币间的套利交易。”中行三季报展望表示。

美英或提前加息

与欧洲进一步宽松不同,英美则因为经济复苏强劲,提前进入加息周期的可能性正在提高。

中行认为,英国经济在上半年实现了持续较快的复苏,GDP 增幅在发达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已经达到危机前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失业率快速下降,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投资消费均较为强劲,这促使英格兰银行开始讨论升息和退出量化宽松。

中行判断英央行最早的升息时间点可能会在2015年上半年。

而美国方面,美联储将在今年四季度完全退出第三轮QE,并由此回归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轨道。

“虽然对于美联储在何时加息的争论尚无定论,但从已经公布的4月议息会议纪要来看,美联储已经开始对一些控制短期借款成本的政策工具进行了测试。6月以来,美联储官员对于加息的讨论也日趋激烈,这些迹象都增大了美联储未来提早加息的概率。”中行上述报告表示。

欧央行与美英进入不同的货币政策周期,货币政策分化在第三季度表现会更加明显。

受此影响,美元和英镑对欧元升值态势已经确立。

新兴市场再度吸金

6月初欧央行一揽子货币政策一出,新兴市场分析师立刻疾呼,需要应对欧央行宽松政策对新兴市场可能带来的外溢效应。

中行在其三季度《全球经济金融展望季报》中表示,随着美英复苏确认,金融市场波动率持续下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增强推动资金流入收益率更高的新兴市场;另外欧央行的宽松政策的出台,令新兴市场将再度迎来资金流入。

“从发达市场的情况来看,新兴市场目前较高的收益水平,加上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对国际资本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随着欧洲央行实行负利率政策,使得欧元区国债收益率与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利差收窄,资本可能从债券市场流向股票市场,从欧洲流向美国和新兴市场。”边卫红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

中行报告援引IIF证券资金流入追踪数据(Portfolio Flows Tracker)显示,截至5月底,二季度新兴市场股票和债券市场资本流入规模达到727亿美元,高于一季度的530亿美元。其中5月资本流入达到447亿美元,创2012年9月美联储实行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以来的最大规模。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孙红娟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