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税收增长分化带来的好消息与坏消息

税收源自于经济,税收增长状况综合反映经济运行的状况。除了制度性的调整变化,税收的增长变化都是税基变化的结果,如增加值、收入所得、交易规模等都是不同税种的税基,各税种的税收增长与相应税基是一种确定性的函

税收源自于经济,税收增长状况综合反映经济运行的状况。除了制度性的调整变化,税收的增长变化都是税基变化的结果,如增加值、收入所得、交易规模等都是不同税种的税基,各税种的税收增长与相应税基是一种确定性的函数关系。根据不同税种的税收收入变化,可以顺藤摸瓜找到相应税基的变化,从而能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出经济运行的变化及其趋势。

税收增长的新常态

今年上半年税收同比增长8.5%,略高于上半年7.4%的经济增长,可以说,税收与经济基本同步。若从全年来看,税收增长显现出前高后低的趋势,总体判断,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接近,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稳定税负”的要求是吻合的。这个结果既有经济的影响,也有营改增和税收优惠等改革和政策性因素的影响。放在经济增长“新常态”这个背景下来分析,经济的影响是主要的。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表明,在现行税制框架下,当经济增长低于8%时,税收增长通常会是个位数,出现两位数的增长是小概率事件。放在10年这样的时间跨度来看,税收从十几甚至二十几的增长速度降到个位数,显然是“水落船降”的结果。这就是说,在经济增长7%—8%这样的新常态条件下,税收高速增长不会再现,在个位数徘徊,将是税收增长的新常态。

以经济周期的观点来看,我国经济增速降到当前的水平属于周期性减速,也就是说是暂时的,随着景气因素扩大,经济增长曲线会重新回到过去的那种高增长状态。从这样的视角来分析税收增长,那得出的结论也是周期性的减速,随着经济景气回升,税收将再现高增长。尽管经济周期的观点相当流行,但难以解释我国的经济减速。尤其是从上半年税收增长的显著分化这个新现象来观察,更是难以用经济的周期性理论来解释。今年1-6月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6.1%、4.0%、8.6%,比去年同期增速分别回落0.5、8.9、5.6个百分点,而国内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4.8%、12.1%,比去年同期增速分别上升1.2、1.1个百分点。从增值税来看,这种分化更为明显。在19个重点工业行业中,增值税收入小幅增长,但一些行业出现大幅下降,其中,煤炭、钢坯钢材、酒、原油行业增值税收入同比下降分别为27.8%、18%、12.3%、11.6%。增值税的税基是增加值,增值税下降的行业表明其增加值在变小,说明这些行业处于紧缩状态。

一些行业税收在增长,而另一些行业税收在大幅度下降,这种分化现象无法用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来阐释。而若放到结构性减速的分析框架中来看,税收增长分化的现象也就不言自明了。结构性减速是整个经济转型的结果,或者说,是宏观经济从传统状态向新型状态转变过程中的一种结构性反映。结构性减速导致整个经济增长“降挡”,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不可避免的。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好比是在坡度小的路面上驾车,可挂在更高挡位快速前行;从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成为高收入国家,就好像是进入坡度越来越大的路面驾车,爬坡时必须降挡。我国发展已经进入爬坡新阶段,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和经济发展的难度增大,经济“降挡”运行也就成为新常态。在宏观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经济的结构性分化加剧,税收增长分化(行业分化和区域分化)也将是今后税收增长的新常态。

税收增长分化

带来的好消息

进一步分析,上半年税收增长的分化蕴含着许多重要的信息,是经济结构性分化的反映。不过,这其中既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好消息是指税收增长分化反映出的结构变化在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运行,意味着艰难的宏观经济转型已经开始。而坏消息是指转型的风险压力仍在扩大,对我们的战略定力是一个重大考验,对政策着力点的选择也需要重新评估。先看好消息。

1-6月,国内增值税实现收入15196.8亿元,同比增长6.1%,与上年同期增速接近。一些行业增加值增速上升较为明显,如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增长18.7%,增速上升9.6个百分点,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9.9%,增速上升7个百分点。这支撑了整个增值税的增长,同时也反映出制造业的上升动力在增强。结合企业所得税来分析,这一点更为明显。工业企业缴纳所得税比上年同期增速回升2.6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建材、电信设备和化工产品企业所得税增幅较大,分别同比增长37.3%、22.2%、20.2%和15.6%。而下降明显的是上游产能过剩行业,如煤炭、原油、钢坯钢材和有色金属等,其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分别为48.3%、29.6%、15.7%和7.7%。这些同时也是“三高”企业,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带有阵痛的好消息。这种变化也反映出我国产业价值链在从微笑曲线的底部开始向两侧延伸。

再看国内消费税,同比增长4.8%,比上年同期增速加快1.2个百分点,尤其是卷烟、汽车消费税增速分别达到9.4%、8.7%。尽管我国消费税只是针对特定消费品,税基不宽,但管中窥豹,从中也反映出消费增长较为乐观。车辆购置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消费动向,1-6月,完成1444.3亿元,同比增长16.8%,比去年同期增速上升了3个百分点。结合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来看,1-6月,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实现收入6933.01亿元,同比增长8.6%,比上年同期增速加快25.7个百分点。这说明内需明显增强。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这正是我们一直所期待的。

从营业税来看,1-6月,营业税实现收入9199.75亿元,同比增长4%,比上年同期增速回落8.9个百分点。营业税的税基是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等9个行业取得的营业收入。其中,交通运输业和邮政业自2004年1月1日起纳入“营改增”,营业税减少,这属于政策性因素影响;建筑、房地产营业税增速明显回落,比上年同期增速分别回落6.5和39.1个百分点,这说明房地产市场在整体下行,面临着拐点的到来;而金融业营业税大幅上升,同比增长17.6%,这反映出金融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其他行业营业税收入与去年基本持平。除了建筑业,营业税覆盖的是整个服务业,剔除营改增的影响,营业税同口径比去年同期增长11%,这反映出服务业的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从二三产业的税收增长分布来看,二三产业税收增速分别为4.2%和11.6%,第三产业税收增幅明显高于第二产业。这也是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积极信号,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个人所得税来自于居民部门。1-6月,个人所得税实现收入4069.47亿元,同比增长12.1%,比上年同期增速上升了1.1个百分点。个人所得税的税基主要是城镇居民收入,来自于工资薪金、劳务报酬所得和利息股息红利的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18.5%、19%和4.8%。如果说统计的居民收入增长怀疑有水分的话,那么,个人所得税则真实地反映出居民收入增长的状况。相关的统计数据与此也是相映证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跑赢了GDP,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个人所得税比重上升,占全部税收收入的6.3%,这表明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占比下降的趋势被扭转,宏观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有利于改善需求结构,为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这也是一个好消息。

税收增长分化

带来的坏消息

税收增长分化同时也带来了坏消息。

按照扣除营改增收入的可比口径,今年上半年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1.4%,增速明显回落。从月份来看,6月份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0.5%,扣除营改增影响因素,按可比口径实际下降4.5%。5月份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5.9%,扣除营改增影响后增长1.1%。无论是与半年数比较,还是与上月数比较,增值税都呈现下降趋势。增值税的税基是工业增加值和商业增加值,可比口径的增值税下降,说明工业增加值在整体回落,工业转型相当艰难。这依然构成宏观经济的下行因素,结构性减速的影响并未停止,工业整体紧缩的趋势依然存在。

再看6月份其他各主要税种的增长情况,也难以乐观。6月份国内消费税同比增长3.3%;营业税同比增长3.2%,剔除营改增的影响后增长10.1%;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5.8%;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7.7%;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同比增长9.5%。除了进口环节的两税,各主要税种6月份同比增长都低于5月和4月数据,也低于上半年增速。这一方面说明相关税基在收缩,宏观经济整体在紧缩,经济结构性分化所带来的宏观风险并未有收敛的迹象,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增长压力增大,下半年形势更加紧张,区域分化进一步显现,尤其是依赖传统工业,服务业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增长形势将更加严峻。

结论

整体看,好消息多于坏消息,但其中蕴含的不确定性和宏观风险并未因此而缩小。当前还不是过于乐观的时候。

增长分化是当前财政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如何利用结构性减速带来的整体压力和经济的结构性分化带来的调整机会,顺势而为,是宏观政策与改革措施出台应考虑的重点。显然,结构性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应成为当前的主导方向。从宏观调控与推进改革的关系来看,当前条件下应是后者为主,前者为辅,把释放改革红利,促进高质量的增长放在首位。宁肯要高质量的7%,也不要低质量的8%。施用化肥的瓜不甜,靠刺激的增长不稳。

面对经济的结构性分化,点对点的扶持政策容易判断失误,政策重点应转向经济环境、投资环境、创新环境的优化上来,让市场来选择行业、企业的优胜与劣汰。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刘尚希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