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2月28日五年大飞跃重点培育发展100家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重点办好1000家农产品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社、1000家农资供应专业合作社、1000家社区消费服务社;全省系统的
2006年02月28日
五年大飞跃
重点培育发展100家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重点办好1000家农产品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社、1000家农资供应专业合作社、1000家社区消费服务社;全省系统的经营总额和利润总额争取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资产负债率下降到70%以下,各项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标从位列全国第18位上升到前10位。
今天是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成立55周年的特别日子。走过55个年轮了,未来发展供销社心中更有定数,因为省委、省政府刚刚出台了粤府2号文《关于加快我省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供销社改革发展目标任务、有关政策以及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联系此前省委、省政府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连续召开了两次全省性供销社工作会议来看,此次《意见》出台已是促其改革发展的第三把“猛火”。
“火攻”之下,全省供销社系统的改革已经“破冰”前行,令人瞩目。
奋起突围破中有立
供销合作社是合作经济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曾经为服务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发挥过巨大作用。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过程中不相适应,有些地方的供销社甚至“呛了水”,一时迷失了目标和方向,服务“三农”的力量减弱。
存亡之间,供销社奋起突围。近三年来打破传统思维的“茧”缚,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法则调整经济结构,改革社有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2005年全省系统经营总额达512.3亿元;利润1.17亿元,比2003年增长71.1%。近年累计化解历史债务49亿元,集中力量和资源发展了一批优质企业,全省系统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9家;现代连锁经营企业41家,比2003年增长17倍;在全国的排位从2004年的第18位跃进到2005年的第14位。
转得快,好世界。全省供销社经济总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了,更主要的是一批供销人找到了把握驾驭市场经济“水性”的感觉,改革破中有立,“三农”即得实惠。如惠州市供销社创新思路,利用“社会资本加盟+供销社品牌、管理”的办法,不到一年里在全市78个乡镇建立起了103家农资配送中心加盟店,迅速占有当地六成市场,平抑了农资市价,打击了假冒伪劣农资商品;该社又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到田头,吸引各地采购商。此举成功解决农民卖难问题,而且化零为整,规模交易,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平均收入提高了30%。
纲领性文件“出笼”
对于供销社曾经走过弯路而今蓄势待发的状况,省委、省政府看在眼里,想在心里。
全省供销社系统自身有10万人,供销社系统活了、强了,就解决了10万人的就业问题,这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稳定、和谐。而且供销社的天然职责就是服务“三农”,做好农村、农业、农民的流通服务,因此建好一支供销队伍,对连结农村与城市的供销通路,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助农增收,扩大农村就业面,具有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可估量。供销社一度步履艰难,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政策性因素,要让这支队伍再活起来、跑起来,有必要为其打造有利的外部条件,让它轻装上阵。
2004年底,省委、省政府自广东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在台山市召开全省供销合作社工作现场会议。2005年底,省委、省政府在东莞市再度召开全省供销合作社工作会议。两次会议前后不到一年时间,全国总社和广东省主要领导人到会,对新形势下全省供销合作社如何改革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紧接其后,省政府又马不停蹄出台了《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省政府出台的第一个系统指导全省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文件,它总结了我省供销社多年以来的经验教训,明确了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扶持政策。专家指出,这是指导全省供销社系统“十一五”时期的纲领性文件。
新形势下再立新功
《意见》廓清了供销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改革发展的宗旨、目的以及操作的方式、方法。省政府提出了一份时间表和相应实现的具体目标:用2年时间完成全省系统3252家社有企业改革,约三分之二的劣势企业要逐步退出市场;用3年时间完成全省系统1360个基层社和2.27万个网点的改造;力争5年全面完成社有企业产权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重点培育发展100家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重点办好1000家农产品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社、1000家农资供应专业合作社、1000家社区消费服务社;全省系统的经营总额和利润总额争取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资产负债率下降到70%以下,各项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标从位列全国第18位上升到前10位。
为实事求是地解决政策性亏损财务挂账,省政府还决定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设立省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供销社改革发展,各市、县安排相应资金。
当下的广东省供销社人心凝聚,迎风扬帆。人们期待着新形势下供销社能够创新理念和办法,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业中成为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再立新功。
权威解读
点明供销社改革四大板块核心任务
当前,我省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与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进入2006年,省政府及时出台粤府2号文《关于加快我省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为我省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份纲领性指导文件。对《意见》应该如何解读?本报记者采访了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傅晨。
定位目的清晰
傅晨认为,此前供销社最大的问题在于,在改革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定位、目的模糊,《意见》根本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意见》明确了供销合作社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地位,供销合作社的组织体系和流通网络覆盖城市与农村、工商业与农业,通过深化改革与发展,供销合作社能够成为我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方式和目的,是必须坚持合作经济方向和为农服务的宗旨,把社有企业和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革成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供销合作经济体系,使之成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
核心任务四大板块
傅晨表示,《意见》还指明了当前全省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紧紧围绕四大板块核心任务。
一是逐步建立起以基层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和社区消费服务社为主体,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购销与加工储运、农村消费品销售、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以及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反馈等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建立连接城乡的现代流通网络,包括健全规范的农业生产资料连锁配送服务网络,畅通有序的农产品流通网络,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消费品经营网络,发展再生资源产业。
三是加快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造,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围绕各地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全省系统重点办好3000家农产品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专业合作社和社区消费服务社。
四是深化社有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突破社有企业资本结构封闭的状况,理顺供销合作联社与所办企业的关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全省系统重点培育发展100家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
各级政府部门全力扶持
傅晨认为,《意见》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各级政府部门对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支持措施。供销合作社长期行使政府职能,存在巨大的政策性亏损。省政府安排财政资金1.5亿元扶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积极支持供销合作社筹措资金化解历史债务,各级政府相应安排。
针对供销合作社产权改革难点,省政府还提出妥善处置社有企业改制中的资产问题,切实保护社有资产合法权益,明确供销合作社的资产是在社员股金、政策扶持、社会捐赠等基础上,经过长期经营积累形成的,属于社员所有的不可分割的集体共有财产。各级理事会行使本级社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职能,监督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并按出资额依法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占、平调供销合作社的资产,不得随意改变供销合作社及所属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这样,就为其深化改革,轻装上阵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专家点评
供销社寒冬一去不复返
省府发展研究中心巡视员、研究员王利文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就像一场暴风骤雨,使曾经辉煌过的供销社系统备受考验。我省有相当数量的供销社在这场战役中很不适应,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然而,在同样的大背景下,也有约1/3供销社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生意越做越红火了,与时俱进,生机勃勃,创出了经济和社会效益,摸索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办好供销社的路子。
实践说明,改革创新是供销合作社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而改革与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改革体制,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才有发展的基础条件;发展了才能体现和促进改革,两者相辅相承。供销社系统在计划经济时期是农村流通的唯一渠道,带有浓厚的“官办”性质,在全省各地包括村镇均占有“黄金”地盘,自成一统,形成网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只要体制好了,机制活了,网络就是财富,完全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搞连锁配送,搞总经销、总代理,甚至搞电子商务。东莞市供销社就是这样的典型,短短三年盘活资产,变承包出租为物业经营,还把便利超市开进居民社区,化解了10.48亿元债务,现在每年经营总额达80多亿元,利润数千万元。相反,有的基层社和联社领导思想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习惯于统购包销那一套,对改革等待观望,怨天尤人,守摊子,收租子、混日子,没有把改革与发展统一起来,结果是错失发展壮大的时机,令人扼腕。
当然,改革需要投入,需要付出成本。供销社改革与国企改革一样,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支持。由于历史原因,供销社体制曾有过属“国有”还是属“集体”的动荡,有过不稳定,我省情况尤甚。这不是基层的责任。中央的法律和政策十分明确:供销社的资产是社员股金、政策扶持、社会捐赠积累形成的,属于社员所有的集体共有资产,各级联社是资产所有者代表。许多供销社在统购包销年代因政策性亏损形成的债务,要按照“逐级负担”的政策,由各级政府予以解决。省委、省政府已作出决定,要帮助供销社卸下包袱,让其轻装上阵。
各级政府应按照2号文件精神狠抓落实,真正为供销社的改革发展排忧解难。目前,一些地区对供销社的认识仍存在误区,有的人把它与过去“官办”社等同,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供销社是一种落后形式,拒绝帮扶。这是错误的!合作制恰恰是市场经济中农民的企望!发展合作社才能真正把农民的产品提高档次带入市场。世界上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广大农户都参加合作社,市场经济越发达参加的农户越普遍。经过改革之后的供销合作社不是原官办社,而是农民急需的流通合作组织。全社会都应关心支持它。
诚然,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最终得靠自己,靠自强;等待、埋怨都没用。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联社和基层社要当好组织者、经营者角色,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以新型经济组织形式引领农民走向市场,在为“三农”服务中找到出路,获取效益,壮大自己。
可以说,我省供销社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全省系统总体已扭亏为盈,正在畜势待发,随着省政府“加快我省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文件出台,一个认真学习、贯彻文件精神、用足、用活政策的局面即将打开。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将掀开新的一页。
高端访谈
省供销合作联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颜学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空间无限广阔
近几年在踏浪市场经济服务“三农”中,供销社不断调整“航向”,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省委、省政府连烧三把“旺火”,对其改革与发展的成效进行了充分肯定。
供销社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下一步发展的空间在哪里?把省委、省政府的《意见》精神落到实处的关键是什么?就此,记者采访了省供销合作联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颜学亮。
最大的变化是人的变化
记者:近年来,我省供销社改革创新力度很大。在此转变过程中,您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颜学亮:体会最深的是人的变化。两年前我来供销社有人跟我讲“供销社的工作很难办,你到供销社后就要好好练一下坐功”。来后第一感觉是我们的队伍没有目标,没有统一的理想信念,工作缺乏信心。省市县三级供销社各顾各的,穿不到一条裤子里面去。可能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走了弯路,散了架子放了羊,失去了共同的理念和奋斗目标;也可能是供销社的债务太重,历史遗留问题太多,把我们的主任都搞得焦头烂额了。落后就会挨打,就被人看不起。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两年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变。像惠阳供销社一个县社负债2.9亿元,银行里没有一点存款,只有保险柜里的2000块钱。该社主任张娜靠着一支团队、一种精神,一年时间打了个翻身仗。
现在最重要的是全省系统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目标,有了新的理想追求,战胜困难的信心重新昂扬起来了。唯此我们才能重新发展供销合作事业。
未来发展有四大空间
记者:供销社下一步发展的空间有多大?在哪里?
颜学亮:供销社是为“三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它的发展空间在农村。随着广东率先全面迈进小康,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的向前推进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个市场将会越来越大,无限广阔,而且现在切入的时机也已成熟。
供销社具有优势的有四大领域:一是农资市场。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对化肥、农药、农机、种子、种苗等农资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估计每年会以超过10%的速度递增。二是农村日用消费品市场。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将会不断增加,这为供销社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三是农产品流通。去年供销社就帮助农民推销农产品45.91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20%。四是农村服务业市场。包括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
发挥优势服务“三农”
记者:对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省社有什么打算?改革的激活点在哪里?
颜学亮:最近,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性决策,省委、省政府也召开了全省供销合作社工作会议并出台了《意见》,清晰地指明供销合作社作为为“三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其改革发展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因此,下一步我们的激活点和立足点就是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中心,发挥优势,服务“三农”,有所作为。
具体来说,一抓社有企业改革,将对社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集中精力和资源打造、培育和发展一批优质企业,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二抓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基层社的改造。进一步提高专业合作社和基层社的经营规模、经济实力和运营效益。三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整合、提升、优化传统经营网络,抓好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日用消费品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大主导产业的发展和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四是建设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职工队伍,为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
本版撰稿本报记者郭逸晴通讯员陈子穗林少俊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东部大胆探索 西部着墨"特色" 地方国资改革百舸争流
- 国务院首次全面部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尽快将营改增试
- 完善预算支出标准实施农业发展规划
- 浙江绍兴市上虞区三项举措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 “共同基金”撬动国企改革
- 准确把握盘中局势 下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棋
- 楼继伟: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
- 消息称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可能不搞试点 三年内全面推开
- 中国外汇局开展外企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
- 新一轮税制改革:三个前提、六大税种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