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负重奋进的供销合作社改革

09-09-09 10:52:04供销合作社自 50 年代初期成立以来,长期承担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生产资料供应、生活资料供应销售和农副产品收购的任务,肩负着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的责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09-09-09 10:52:04

供销合作社自 50 年代初期成立以来,长期承担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生产资料供应、生活资料供应销售和农副产品收购的任务,肩负着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的责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开放三十年,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顺应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性商品经营到市场运作的放开经营的转变过程,始终坚持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求发展,在服务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繁荣稳定市场等方面均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改革历程

1 、以恢复“三性”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改革阶段( 1978— 1994年)。 从 1983年国务院《关于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下发之后,供销合作社就拉开了改革的序幕, 1983年到 1985年先后进行了恢复“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五个突破”(劳动人事制度、农民入股、经营范围、内部分配、价格管理)、“六个发展”(系列化服务、横向联合、农副产品加工、多种经营方式、农村商业网点、科技教育)等几大改革,经在广丰排山试点、玉山县全面试点,推动了本市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的发展,各县普遍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建立了理事、监事会,并吸收农民代表参加。全市基层供销合作社理事会成员 1412人,其中:农民理事 138人,占 9.8%;监事会成员 2240人,其中:农民监事 1410人,占 62.9%。通过清股、扩股、兑现分红,全市发展入股农户 76.7万户,入股资金达 360万元,比改革前 160万元,增长 1.2倍,使供销合作社“非官非民”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有所改变。①通过增股扩股,增强了组织上的群众性。入股社员不仅能得到保息分红,还能享受部分优惠待遇。②通过健全制度,增强了管理上的民主性。社员有了发言权、监督权和参与管理权。③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搞活了购销,扩大了经营。④因地因业制宜,推行了以定额管理,店组核算,利润包干,超额分成;利润包干,自负盈亏和基本工资加提成的浮动工资等各种经营责任制,平均主义、“大锅饭”被打破。

通过这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收入也有所增长,企业经营滑坡的局面有所遏制,但从总体而言经营发展的困局尚未打破。随着国家“搞活、开放”方针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以及市场形势的变化,粮、棉、油取消了统购统销,代之以合同定购,生猪取消派购制度,商品计划管理范围日益缩小,除石油、化肥等少数品种仍属指令性计划商品外,统一计划调拨的商品由过去 170种,减至 26种,这就意味着供销合作社企业在拥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的同时,从事政策性商品经营也越来越少。农村商业出现了百舸争流,繁荣活跃的景象,这对长期习惯于吃政策饭的供销合作社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与挑战。为此,从 80年代末,全市供销合作社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先后又进行了“社有民营”、“四放开”和“抽资承包”等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探索实践,直到 1994年。

2 、理顺体制和实行“产权制度”改革阶段( 1995— 2007年)。 1995 年 2月 27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的下发,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 1996年 5月,原地委、行署,根据中央《决定》精神,出台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实施意见》(饶发 16号文件),从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地位、作用、权力义务到干部聘免、劳动用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保护合法权益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1995 — 1998年,主要是从理顺管理体制和改革经营机制入手,推动不同层面的改革。

一是积极推进市、县两级供销合作社机关的改革。 突出抓好职能转换和关系理顺工作,真正按照社务管理的内在要求,解决好政社不分、社企不分,体制不顺的矛盾,打破长期以来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好地发挥供销合作社机关指导、管理、监督、服务的作用。通过大力压缩、分流人员,使市、县两级供销合作社机关的人员精简了三分之一,改善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是大力推进社属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 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遵循“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指导方针,因企制宜,大胆探索合作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在坚持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大力培养一批龙头企业,巩固发展一批增长型企业,放开搞活一批一般企业,兼并淘汰一批困难企业”的“四个一批”战略调整。从 1997年开始,按照“六个一块”改革形式,推进社属企业改革。①母体裂变,死一块。对困难较大的企业,实行“剥离经营,分离一部分人员重新组建单体公司,按现代企业机制的要求改组成有限责任公司。②重组资产,活一块。依据现有企业,立足存量资产,通过以优并劣,以强兼弱,聚散为整,扎木成 簰 ,推动资产向高效方向流动,形成新的发展优势。③化整为零,分一块。坚持从实际出发,一企多策,一体多元,减少包袱,分流人员,降低企业市场风险。④开拓经营,抓一块。在积极巩固传统经营业务的同时,大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⑤资产经营,稳一块。通过资产保值增值的方式,进一步稳住公司大本营,对部分闲置和低效运转资产进行改造、租赁,变包袱为财富。⑥强化管理,保一块。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三项制度,保障企业在股份合作制转轨时期健康运作。在这些改革过程中,市社直属企业通过撤、并、兼、转,由 8家变为 4家,下岗分流人员 183人,占职工总数 47.8%,社属企业呈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稳步推进基层社改革。 以合作制为方向,按照“扶优扶强一批,联合重组一批,归并破产一批”的基本要求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探索实践,分类改造。从重视基层社组织的数量转向重视组织质量,突破以行政区划建社的限制,按经济区域设置基层社,增强对社有资产控制力和合作经济的整体活力。

1999 — 2007年,主要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社属企业和基层社的改革。从 1999年开始,德兴、玉山、弋阳三个县(市)供销社在全市系统率先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市社于 2002年参照市政府《关于深化市本级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制定了《上饶市供销社直属企业改制实施方案》,报经市政府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付诸实施。全市其它各县(市、区)供销社也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先后进行了社属企业和基层供销社的改制工作。尽管这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改制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触及企业每个干部职工的既得利益,工作难度大,但是系统上下克服了各种困难,按照“资产不流失,态度要平和,原则要坚持,方法要讲究,操作要规范”的要求,把握每个环节,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与正常工作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从而使全市系统的企业改制工作得到了顺利推进。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的企业改制工作已基本结束。然而,改革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第一要务,供销社人重整旗鼓,喊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通过对改制剩余资产和现有网络资源的重新整合配置,走服务立社、开放活社、项目兴社、联合强社之路,使供销社摆脱了困境,各项业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7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共实现购销总额 24.18亿元,农副产品购进额 1.34亿元,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 3.86亿元,与 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 2.82倍、 1.21倍和 30.74倍。

二、显著成效

1 、理顺了市、县两级供销社与所属企业的关系。解决了社企不分,管得过细,职能混乱的问题,实现了供销社由原来直接管理企业到管理资产的职能转变。供销社机关可以集中精力抓行业规划协调和社有资产的运营管理工作,真正履行好“指导、管理、监督、服务”的职能。

2 、加快了社属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通过产权制度和职工身份“两个置换”,不仅卸下了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经济包袱和冗员过多的人员包袱,而且实现了企业由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投资主体转换,创新了社有资产管理模式,完善了社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使企业产权更加明晰,权责更加明确,能真正成为“四自”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从而增强了供销合作社体制的内在活力。

3 、促进了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全市供销社系统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创新抓网络建设”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要素,在坚持合作制理念的前提下,实行开放办社,加强与社会力量的联合与合作,抓住“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推动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目前,全市供销社已建设日用消费品县级超市 7家、乡镇超市 98家、村级农家店、便民店 300多家;发展农资连锁总店 11个,直营店 39个,加盟店 662个;建设初级再生资源集散市场 12个,兴办再生资源加工企业 4个,发展回收门店 257个。基本形成了日用消费品和农资产品的区域连锁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雏形。

4 、延伸了服务触角,强化了为农服务功能。紧紧围绕我市特色农业和主导产业,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共培育江西省玉山县供销合作总公司、玉山县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和鄱阳县清亮米业有限公司等 3个省级龙头企业,培育市级龙头企业 1个(万年县鼎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办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72个,兴办农副产品(农贸)市场 4个,发展商品生产基地 1291亩,组建各类专业行业协会 37个。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专业合作社的促动,商品生产基地的联动,共带动农户 55723户,每年助农增收 5811万元。使经营服务触角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延伸,强化了为农服务功能。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