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土地托管:“托”出农业高效益——山东省汶上县探索土地托管服务模式调查

眼下正值玉米抽穗拔节的时节,山东省汶上县义桥镇房柳村田间劳作的农民却不多。村民房茂运告诉记者,他家的7亩多地由供销社“全托管”了,他啥事不用管,麦收后直接去供销社那里,按照国家最低收购价领取卖粮收入。

眼下正值玉米抽穗拔节的时节,山东省汶上县义桥镇房柳村田间劳作的农民却不多。村民房茂运告诉记者,他家的7亩多地由供销社“全托管”了,他啥事不用管,麦收后直接去供销社那里,按照国家最低收购价领取卖粮收入。

汶上县依托全县供销服务网络,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探索出了大田作物土地托管服务的新模式,建立起耕种、管理、收储、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截至目前,该县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800万元,扶持土地规模化托管服务模式的开展。

外出务工,地由谁来种

汶上县是农业大县,有耕地83万亩,全县66万农业人口中有36.2%的人常年外出务工。“青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留守的老人和儿童也无法承担繁重的田间劳动。”汶上县义桥镇房柳村党支部书记王凤喜说。在村里干党支部书记已经34年的她对土地撂荒深有感触。她说,村里35岁以下的外出打工的小夫妻甚至对自家在村里有多少亩地、位置在哪、种什么都不知道。

“打工高收入和土地低收益的强烈对比使土地成为农民的烫手山芋,完全靠种地难以维持生计和失去土地心里又不踏实的矛盾心理阻碍了土地的集约化种植。”在汶上县供销社主任徐锋看来,如何实现打工、种地两不误、同增收,已经成为农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托半托,村民自愿选

汶上县探索建立的土地托管模式,是由农民、县供销社以及本村受群众信任的村民代表或种植大户,三方共同签署土地托管协议,由县供销社所属公司和基层社向受托方提供农资直供、耕种收等托管服务项目,实行统一耕种、管理、收获和分配。

记者在土地托管协议上看到,土地托管分两种方式,由村民自愿选择。一种是土地全托管服务,包括耕种、管理、收获全过程。另一种是土地半托管服务,根据村民或流转土地大户需求,由县供销社的土地托管服务队按低于同期市场价格,提供耕、种、收等生产环节的半托管服务。

在土地托管上,赚得的利润如何分配?徐锋介绍,土地托管服务利润收益分配比例为县供销社60%,村集体30%,乡镇基层供销社10%。

据了解,2012年,汶上县成立了26支共600人的土地托管服务队,投资300多万元购置了播种、浇灌、施肥、喷药、收割等农业机械40台(套),并整合社会机械123台套,形成了可覆盖全县14个乡镇、为农户提供全方位农业生产的专业服务队伍和网络。

为了扶持土地规模化托管服务模式的开展,汶上县财政已累计投入4800万元,对集中托管土地形成一定规模的给予补助,对投资建设的农田水利、道路、晾晒、仓储及有关设施给予重点扶持。

土地托管,农民受益多

对于实行土地托管带来的好处,农民最有发言权。

义桥镇房柳村1200亩土地已经全部进行了托管,在这1200亩大田里,种植的全都是小麦和玉米。村民刘来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外面打工,老人得病不能干农活,家里的8亩地便以500元/亩的价格承包出去了,每年的收益在4000元左右。而土地托管之后,每亩收麦子1000斤,能卖1100元;玉米1200斤,能卖1200元,除去给供销社的托管费用,2013年,刘来路家的每亩土地收益是1500元,比往外转包土地划算多了。

土地托管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实现了农民打工、种地两不误。杨店镇供销社副主任颜文利告诉记者,托管前,外出打工的农民都要在农忙季节请假回家种地,按男工150元/天,女工80元/天,麦秋两季20天计算,每户一男一女两人就减少收入4600元,加上往来费用,每户减少收入近5000元。托管后,所有服务都由托管服务队完成,一是土地托管服务的费用低于市场价格,每亩土地每年减少支出172元;二是靠科学种植和增加有效种植面积,每年每亩产量可增加300斤—400斤。按每斤粮食1元计算,可增收300元—400元;三是外出打工农忙时不回家,每户可增加收入5000元。每人按1.5亩土地计算,三项累加每户每年就可增加收入6416元—6716元。

“除了增加农民、村集体的收入之外,还增加了耕地的有效面积和粮食产量,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也杜绝了假冒伪劣农资进入市场。”徐锋说。供销社从厂家直接采购以“供销直供”为主的化肥、农药等农资,直供到田间地头,减少了中间的经营环节和装卸费用。仅化肥每吨就比市场价低200元左右,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截至目前,汶上县共成立专业合作社34个,培养职业农民600多人,拥有各类农业设备350多(台)套,托管土地10.6万亩。2013年,合作社实现收入3214万元,服务利润327万元,为农民节约生产支出645万元;土地托管后,在外务工的农民不用回家农忙,增加务工收入2300多万元。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本报记者 解希民 通讯员 刘长春 张伟光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