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未与“秃鹫基金”达成协议,阿根廷政府未能及时支付主权债务的到期利息,从而在时隔13年后再度发生主权债务违约。虽然此次违约的背景已与2001年有了天壤之别,但阿政府的融资成本将因此增加,重返国际债券
由于未与“秃鹫基金”达成协议,阿根廷政府未能及时支付主权债务的到期利息,从而在时隔13年后再度发生主权债务违约。虽然此次违约的背景已与2001年有了天壤之别,但阿政府的融资成本将因此增加,重返国际债券市场的努力可能功亏一篑,并危及脆弱的国内经济,还将构成制约今年全球经济复苏的众多金融风险之一。
时隔13年再次违约
在7月30日举行的谈判中,阿根廷政府与拒绝重组的秃鹫基金之间未能达成协议,从而难以为其债务支付5.39亿美元的利息。市场认为阿政府已经出现债务违约,阿根廷从而陷入13年来的第二次、28年来的第三次债务违约。
“秃鹫基金”一般指的是那些通过低价收购违约债券,然后进行司法诉讼谋求高额回报的基金。
英国《金融时报》7月31日报道称,由于交叉违约条款的存在,这次违约可能会引发债券持有者追索高达150亿-200亿美元的赔偿。
谈判破裂之后,阿根廷经济部长基奇洛夫表示不会签署任何有损阿根廷民众未来的协议,阿将竭尽全力终结“这个前所未有的不公平局面”,并补充说该国对于和债权人的对话依然持开放态度。
其后,美国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阿根廷政府信用评级下调为“选择性违约”,中国评级机构大公国际将阿根廷外币主权信用等级从CC下调至D。
阿根廷经济将受拖累
一般来看,主权债务违约首先将对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形成打击,进而推高其借贷成本。对于目前正跃跃欲试重返国际债市的阿根廷政府来说,这显然不是好消息。
“近些年来,阿根廷经济国有化程度不断加强,出台了一些贸易保护政策,而且出口连年乏力,贸易逆差居高不下,国际收支恶化,此次违约将进一步恶化市场对阿政府的信心”,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谢文泽表示,秃鹫基金与欧美大财团联系密切,违约金额虽小,但阿根廷若想再在国际市场发行国债将十分困难。
不仅如此,因违约而带来的货币贬值势必推高进口物价,加剧对进口产品依赖极大的阿根廷的通胀局面。自2010年以来,阿根廷通胀率一直处于9.5%以上。
但业界普遍认为,此次违约不能与2001年相提并论。当时的违约一度引发经济崩溃与街头骚乱,不到两周先后历经五任总统执政。
“阿根廷是一个经济小国,此次违约基本还是一个孤立事件,其影响跟2001年的违约不在一个量级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谢世清说。
“阿根廷再度违约基本上还是属于谈判破裂”,谢文泽认为,“与当年不同,现在阿根廷外债并不重,此次违约后果也不会像2001年那样有灾难性的影响。并且,双方争执不下的也就13多亿美元,两方都各有说法,秃鹫基金认为阿政府对国债负有连带责任,而阿政府则认为市场自愿交易。”
阿政府与投资者躲猫猫
《日本经济新闻》7月31日报道称,与经济陷入破产状态的2001年债务违约相比,此次阿根廷政府拥有偿还能力,债务违约问题的技术色彩浓厚。
事实上,此次违约是阿根廷政府与秃鹫基金肇始于上次债务危机以来漫长争端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2001年债务危机之后,阿根廷对总额千亿美元的债务进行重组,约92%债权人接受重组,低价购入违约债券的秃鹫基金拒绝接受重组,并从2005年开始诉至美国法院,试图全额追索。2012年底,美国地方法院做出裁决,要求阿根廷全额偿还秃鹫基金13.3亿美元违约债务。
美国最高法院6月做出裁决,驳回阿根廷政府此前拒绝全额偿还所欠秃鹫基金违约债务的上诉,并同意违约债务债权人通过司法途径冻结阿根廷政府的海外资产。
今年6月30日,阿根廷一笔重组债务到期,阿政府欲支付5.49亿美元利息,但被美国法院阻止,理由是阿根廷必须先支付秃鹫基金总额约13.3亿美元的违约债务。此次违约的直接原因正是阿根廷无法顺利向支付重组债务的到期利息。
谢世清分析说,此次违约事件反映了阿根廷政府与国际投资者的利益冲突,它可能有钱而不愿意还。
“在2001年阿根廷违约的时候,秃鹫基金冒险购入国债以从中牟利,最初看来投资失败,但随着阿根廷经济好转,低价购入的国债现在价格已经大幅上涨,这些投资者一是为了不菲的利息,二是按照现在的国债价格索赔获利将不少”,谢文泽表示。
博弈谁将胜出
目前看来,在与阿根廷政府的多年博弈当中,借助于美国司法的压力,秃鹫投资者似乎略占上风:市场对阿根廷政府的信心已经受到重挫,未来的融资成本可能非常高。但僵持不下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这场漫长的对峙最后如何收场仍将受到关注。
分析认为,目前阿根廷仍有约28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足以承担本次争端的13.3亿美元及利息,也基本能偿付今明两年到期的其他债务。
“阿根廷政府可能以此来为下次谈判赢得一些时间和筹码。这场争端最后仍将以债务重组的方式解决,但双方都要让步”,谢世清说。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普京批准俄政府应对西方制裁的措施
- 吴敬琏:社保基金缺口不小 政府须赶快把它还了
- 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蔓延 按揭信贷违约风险暴露
- 住房过剩困扰日本地方政府
- 官员称“地方债务问题快捂不住了” 地方政府资金链紧
- 阿根廷债务谈判失败陷违约 信用评级降至SD级
- 美企避税外迁钻空子 美政府修补税收漏洞刻不容缓
- 阿根廷违约的蝴蝶效应 或引发粮食危机
- 微软抵制美政府海外搜查令 称绝不暴露用户信息
- 阿根廷或将陷入13年来第二次债务违约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