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8月13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指数保险与中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改革”课题研究成果。该项研究认为,指数保险在现行财政体系下可以有效缓解和化解自然灾害引发的财政风险。这项由瑞士再保险集团提供支
本报讯 8月13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指数保险与中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改革”课题研究成果。该项研究认为,指数保险在现行财政体系下可以有效缓解和化解自然灾害引发的财政风险。
这项由瑞士再保险集团提供支持的研究认为,指数保险不同于传统保险的以实地勘损为赔付依据,它以合同双方就灾害频度和强度对保险标的可能产生的损失规模的理解和认知,事先约定灾害发生强度指数(或指数组合)及对应的赔偿额度作为保险赔付触发机制及标准。作为一种新型保险产品,它具有信息透明、交易成本低、理赔迅速、风险分散范围广等特性,对于传统的保险产品是一个重要补充,应该被视为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重要一环。
该项研究认为,指数保险可以制度化转移社会风险、专业风险、财政风险,从而有助于提高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响应速度、救助水平和效果。为此,建议完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顶层设计,明确指数保险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在指数保险试点和推广应用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现阶段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补充”,确保充分分散风险,实现投保普及化。保险业和政府之间应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政府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充当保险公司的最终担保人。试点地区政府可以对私人和企业购买指数保险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在相关机制和产品成熟以后逐步向市场化过渡,让消费者自由选择。
同时,实现政府预算与指数保险的衔接,将巨灾指数保险列为预算中自然灾害救助支出的明细科目,且单独设立科目进行核算和绩效管理,进行长期、多年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估。试点探索用财政预备费购买指数保险,同时对购买保险的过程、保险兑付的过程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的损失弥补或灾后重建的效果进行常规和专项的审计。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助力医疗保障水平提高
- 农业保险:一个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德国经济三季度存衰退风险:俄乌冲突等影响出口
- 商业健康保险将与医保形成合力预计大病医保支持、税延
- 广东省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X光行李安全检查设备
- 浙江出台政府性投资项目融资建设管理指导意见严格控制
- 陕西建立临时救助制度
- 吉林大力支持城乡医疗救助
- 严控债务风险成预算法草案四审稿一大焦点
- 涉农小微企业融资后放贷跑路 大量农户为风险兜底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