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瑞财经栏目主编,评论员长期以来,不少外企在国内外秉持两套服务标准,颇有“店大欺客”之态,中国消费者往往需要付出更高的经济代价,才能获得和国外消费者相比同等、甚至更为低劣的服务质量。近期在中国财经领域
庞瑞财经栏目主编,评论员
长期以来,不少外企在国内外秉持两套服务标准,颇有“店大欺客”之态,中国消费者往往需要付出更高的经济代价,才能获得和国外消费者相比同等、甚至更为低劣的服务质量。
近期在中国财经领域里,什么话题最热,什么话题最敏感,什么话题最有可能改变未来的行业生态?一曰混和所有制改革,一曰反垄断。混合所有制改革,此前草叙有及;而反垄之事,也是颇有可言。
时人有诗赞曰:
平地一声惊雷起,神州反垄声声急。
天条耸立巨人倾,南海澎湃涌潮音。
如此巨大的动作,当然也让外媒“惊诧不已”,毕竟在这波反垄断行动中,那些金光闪闪的外资巨头正是目标。不知他们都有甚话说?在此简单盘点一下就可知。
Reuters:中国反垄断是“拂晓突袭”、“狂野西部”
路透社在《公司们如何适应中国的反垄断突袭》(how firms learn to live with China antitrust raids)这篇文章里面,直接把中国反垄断调查者们所采取的突击行为比方为”拂晓突袭“(Dawn Raids),并且援引一个被采访者的话说,整个行动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狂野西部”(Wild West)。
点评:“狂野西部”这个比喻还真够劲,不过话说回来,里面提到的“拂晓突袭”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很专业的词汇,也是在欧美的反垄断调查中经常被使用的一种办法。比如在欧洲,欧盟部长理事会在2004年通过了《欧盟理事会关于企业集中控制的条例》,而根据该条例,委员会可以直接到欧盟成员国的企业进行“拂晓突袭”,具体来说包括可以“直接接管、查处企业账册、文件而不需搜查令”。可以看到,这一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给企业事前防范和临时作假的机会。当然,企业的正当权利也应该被尊重,比如和其法律顾问保持联系的机会。
InAutonews:反垄断调查可能影响外企利润
(InAutonews,国内读者可能比较陌生,其实这是海外一家比较著名的汽车垂直网站)
InAutonews认为,近期中国监管层方面的密集调查可能是一个信号,以往外企在中国市场里面利润快速增长的时代可能已经结束了,不管是对卖咖啡的星巴克,还是卖车的奥迪,那个中国市场比本国市场更赚钱的时代也许都结束了。
点评: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下,如果没有这次的反垄断行动,这些企业的利润就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了吗?恐怕也未必。毕竟,现在的中国市场不再是以往的那个市场了,反倒是一说咖啡店就必称星巴克、一说官车就想到奥迪的那种情况,可能倒是某个特定时间的产物。
Quartz:中国监管者过去一年半比以往四年都还要活跃
(Quartz,著名科技博客)
Quartz认为,从实施《反垄断法》的角度而言,中国监管者在过去的一年半中,比之前四年里面加起来做的事儿还要多。其报道认为,中国政府在反垄断方面的作为可能才刚刚开始,而未来会走多远还不得而知,在华外企怎样回应才是合适的也还有待观察。
点评:其实受到反垄断调查的也不全是外企。之前,电信,联通,移动,茅台,不都受到过调查吗?但还真就是这次针对外企的调查国际影响力最大,看来还真是与自己相关的事儿,更会得到媒体的注意。
Chicago Tribune:贸易保护的担忧?
芝加哥论坛报认为,中国最近针对微软,奥迪和克莱斯勒的反垄断调查,激起了外企关于贸易保护方面的担忧——“是在用牺牲外企的办法来支持本地企业吗?”文章提到,这次反垄断的一个特点是,目前被曝光的案例,多是大外企。
点评:这种担忧在外媒中普遍存在,从而对监管者的行为适当性提出了要求。如何在维护法律权威的同时,尽量打消外界担忧?这取决于是否在执法过程中做到了程序合法,是否每个环节都无可挑剔,是否最后的结果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无论国有、民营、外资、混合)能够公平竞争。
Automotive News Europe:发改委为何突然变脸
(Automotive News Europe:欧洲的汽车行业网站)
Automotive News Europe最近发布了《为何发改委成了中国的反垄断守卫》一文,里面提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为何中国的发改委,这个一向以对外资友好面目示人的政府机构,突然之间”变脸“成为了反垄断的急先锋?文章认为,中国新一届政府履职以来,总的方向是放松对市场的监管,而现在发改委突然间收紧了反垄断执法之绳,其传递出的信号值得引起注意。
点评:外媒能够敏锐的注意到发改委的角色变化,嗅觉不可谓不灵敏。发改委的前身是计委,虽然历经改革,但是一脉相承,可以说其本身就是“国家大一统掌握经济”的行为执行人。而新一届政府的重要改革目标,就是“简政放权”,这无疑对发改委本身也提出了改革的需要。在此种情况之下,发改委更多的从一个“规划者”、“审批者”,变身为“法规捍卫者”、“市场监管者”,可以说不出预期。
总结一下,外媒对此次中国的反垄断行动,主要集中关注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动机。为什么中国会在这个时候选择反垄断?
其二是结果。对于外企在华发展会有什么长远影响?
如果细分,又可以划分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区别对待”。外媒特别注重,在这次反垄断行动中,外国企业和中国企业是否获得了一视同仁的平等对待?
第二个关键词,是“企业权利”。比较典型的如路透社的报道,认为虽然“拂晓突袭”有先例可循,但企业也应该有其基本权利,比如与律师法律顾问联系的权利等等,应该获得适当尊重。
第三个关键词,是“程序正当”。外媒现在的确是睁大眼睛在看,中国的执法者,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有没有行为不当之处。
以上关注点,站在外媒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无可厚非。那么反过来,对正在我国进行反垄断行动的监管者,又能提供何种镜鉴呢?
我以为,此次反垄断行动所能达到的目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立威。
毋庸讳言,这次监管者以霹雳手段,短时间内连续突袭几家大企业,的确在舆论上形成了高压态势。如果是从“敢把大企业扯掉底裤”的角度而言,立威效果初显。不可否认,这种立威在中国这个独特的市场上,有其必要性。长期以来,不少外企在国内外秉持两套服务标准,颇有“店大欺客”之态,中国消费者往往需要付出更高的经济代价,才能获得和国外消费者相比同等、甚至更为低劣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实力今非昔比,客观上外企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可同日而语。而一定程度上扭转自主品牌在面对外资品牌时的心理劣势,可能也是这次反垄断的另一个副产品。
第二个层次是,立规。
立威可行一时,立规方能长远。
从根本上来说,不论内外,无远弗届,只要为中国提供价值的企业,都应被看作是经济中的一份子,而不是异类、另类。固然中国向来习惯于运动式的整治,却要知道,规则的制定往往需要与运动配套,才能保证运动效果的巩固和泽披后世。要打击垄断企业的王朝,一套保护创新的法律系统,肯定比一次急风暴雨式的行动更加可以信赖。通过这次的反垄断行动,如果执法者能够借此良机,真正建立起一套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有利于小微企业创业发展的市场规则,这才是市场中无论外企、国企、民企的共同福音。
若得如此,则有诗赞曰:
尤忆当年垄上行,横田裂土难为犁,
今开阡陌平沟壑,混成宇内出太平。(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华网立场。)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两部委力推排污管网市场化 污水处理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 河北省工商系统企业信用公示平台、电子营业执照、内外
- 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老干部局广州市老干部工
- 全球企业和银行债券发行规模创5年新高
- 列入“黑名单”企业禁入政采市场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分行信息中心机房
- 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宣传部“中国广州网”门
-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长春培训学院培训教室
- 美欧:财政如何帮扶小微文化企业
- 印七千公务员个个“千里挑一” 与中国公务员有别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