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娄星区深化预算改革加强财政管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2014年,该区把财政预算改革列入财政改革的重点,取得明显成效。实行全口径预算和零基预算,设立财政支出“标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2014年,该区把财政预算改革列入财政改革的重点,取得明显成效。

实行全口径预算和零基预算,设立财政支出“标准线”

把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和决算,逐步加强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不同预算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资金的相互统筹,构建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机制。“零基预算”编制改变原来单一“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结合我区实际,全面综合编制收支计划,从根本上解决预算分配起点不同和标准不一的问题。一是人员经费编制更精细。对全区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175家行政事业单位及下属单位,按财政供养人员工资花名册,清理剔除“吃空饷”人员,将人员经费预算编制具体到个人。同时,住房公积金、医保金提高了标准,工伤保险、老干部工作经费首次列入预算。二是支出预算编制更严格。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对日常公用经费实行定额管理。严格控制项目支出,实行部门项目支出绩效管理。对全区性专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已经完成任务和不符合时宜的专项经费不再按惯例做预算安排,部门申报项目预算必须结合单位事业发展及工作需要,制定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绩效目标,经评审和按程序审查通过后,作为年度预算执行的依据。除区委、区政府已确定的重点支出外,其他项目支出预算原则上按零增长控制。取消和减少了不合时宜的78个专项,共减少资金3965万元。全年62个重点项目增加资金3071万元。新增社会管理创新等16个重点项目,增加资金1265万元。

推行预决算公开,提高财政资金“透明度”

我区财政预算编制过程中,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邀请区人大财经委参与预算编制,区审计、监察部门参与监督,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评审,坚持“二上二下”流程,经人大审议通过后,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开公示。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范围逐步扩大到区直所有部门和乡镇办事处。2014年45家政府部门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开2013年度财政决算、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决算情况,及2014年在政府组成部门和单位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2015年将扩大至向同级财政部门编报部门预算的部门及其所属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等。

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拉起财政资金“高压线”

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和“公务卡”制度改革,实现改革范围和资金在全区覆盖。通过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机制,规范财政资金使用,减少财政资金沉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今年我区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条规定”要求,先后起草制定了三公经费、会议接待、学习培训、指挥部资金、支农资金整合等财政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按标准控制、规范财政支出,对超标准超定额的支出一律不予支付。2014年,我区各预算单位“三公经费”在2013年预算的基础上压缩10%,减少单位“三公经费”预算1226万元。今年1-6月, 12个乡镇办事处公务接待开支仅365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014万元,下降73.5%,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开支215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86万元。根据区直各行政事业单位自查上报的数据,所有单位接待费都有大幅减少,1-7月,全区公务接待开支745万元,比2013年(全年)减少2492万元;车辆运行费开支516万元,比2013年(全年)减少1106万元;因公出国出境开支控制在零。

完善政府采购管理改革,筑牢政府采购“防火墙”

2013年9月,乡镇纳入政府采购管理范围,我区政府采购管理实现全面覆盖。2014年,全区凡使用财政性资金安排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必须在编报部门预算时,根据当年该区《政府采购目录》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中的项目都要编报预算,不得漏报或瞒报,不得在部门支出控制之外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虚列预算项目。我区结合国库集中改革和预算管理要求,强化政府采购约束,严格按政府采购预算和政府采购计划执行,通过集中收付系统平台向区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申报政府采购计划,经审批后方可进行采购。政府采购坚持以公开招标为主要方式,对招标采购活动进行成本控制,加强对分散采购项目的预算、合同备案、资金支付、检查、质疑投诉处理等环节的管理。今年上半年累计采购总次数890次,完成政府采购预算2088.20万元,采购合同金额1785.82万元,节约资金302.38万元,节支率14%。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