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社会对新预算法的反响

经过4次审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8月31日下午表决通过了对预算法的八十二条修改。预算法终于完成了20年来的首次大修订。新预算法得到了多方关注,本刊本期特意摘取了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以此反映

经过4次审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8月31日下午表决通过了对预算法的八十二条修改。预算法终于完成了20年来的首次大修订。

新预算法得到了多方关注,本刊本期特意摘取了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以此反映新预算法的引起的反响。

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所长韦森:“用‘惊心动魄’形容也不为过。值得欣慰的是,虽然仍是‘原则性’的规定,但新预算法已经接近现有制度下修法的‘天花板’”。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体现在财政领域就是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其中的关键就是建立现代预算制度,这正是预算法修订的根本目标。”

“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能一轮修法就解决所有问题。被称为‘经济宪法’、‘亚宪法’的预算法,协调的是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法律关系,修法过程更为复杂,新预算法解决了全口径预算、公开透明预算体系、立法宗旨等原则性、关键性问题,就目前国情而言,新预算法已能满足财税体制改革要求。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科学权利体系等改革目标,新预算法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逐步调整、逐步完善。”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新预算法的亮点在于,其一,确立全口径预算体系。尽管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从法律层面确立全口径预算,这是第一次。修改后的预算法,明确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同时要求政府的支出必须以已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没依据的不得支出,这实际上确立了政府全口径预算的基本原则。除了纵向的中央五级预算之外,新预算法还从横向上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为公共预算。明确四本预算是什么、怎么编、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规定就确立了全口径预算的体系。这为走向全口径预算,完善中国特色的预算体系奠定了法制基础。”

“其二,建立了预决算公开透明制度。法律的修改正是从全过程公开、全面公开和可操作性公开作出了规定,确立了预决算公开的制度框架。比如,在全过程公开上,要求预算公开贯穿预算工作的全过程,从预算编制到执行、调整、决算以及最后的审计,所有的内容全部公开;在全面公开方面,明确规定预算、预算调整、决算等情况都要公开,部门预算、决算、报表也要进行公开,在预算执行中进行政府采购的情况要进行公开,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也要公开。”

“其三,健全了政府的债务管理制度。新法对政府举债的条件、性质、规模、管理方式、用途、还款保证,以及建立风险控制机制、追究责任等作出了规定。法律对政府债务,尤其是地方债务,‘开了前门、修了围墙、堵了后门’,使多年来议论最多的地方债务摆到台面上。这对于规范地方政府的举债具有重要作用,也解决了地方政府多年来举债合理不合法的问题。”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预算法实现了从‘帮助政府管钱袋子’的法律转变为‘规范政府钱袋子’的法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德勇:“预算法很大程度上充当了财政基本法的角色,它不仅从法律上规范了财税运行的各个领域,也为深化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起到顶层设计的作用。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各界对立法先行充满了期待。此时新预算法的出台,强化了人大在整个预算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并且对时下所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地方政府性债务、全口径预算、政府收支的公开透明、转移支付制度、国库管理制度等,都做出了回应。这既有助于化解当前财税运行机制中的突出矛盾,也为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预留了空间。可以预见,在到2020年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过程中,新预算法所凸现的法治精神将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并落实到具体的财税改革实践中。”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这次《预算法》的审议有进步,很多概念提出来了:如从原来只有一本账现在有四本账并提出政府的全部收支纳入预算。但是还是留出了很大的空当,(修订的《预算法》)界定了四本账,但并没有界定哪些收支应纳入四本账;只提到政府的一切收支要纳入,但没有界定哪些是政府的收支。”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韩馨仪整理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