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印度经济能否再创“南亚奇迹”

过去,印度经济曾创造过“南亚奇迹”;如今,印度经济在世人的期许中蹒跚复苏。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之一,印度的经济走势总是能够引起全球关注。今年以来,印度经济逐渐恢复元气,9月中旬,经合组织发布的最新预测

过去,印度经济曾创造过“南亚奇迹”;如今,印度经济在世人的期许中蹒跚复苏。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之一,印度的经济走势总是能够引起全球关注。今年以来,印度经济逐渐恢复元气,9月中旬,经合组织发布的最新预测数据认为,印度今明两年经济增速将分别达到5.7%和5.9%。

印度经济曾创造“南亚奇迹”

2004年至2010年的7年间,印度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南亚奇迹”。印度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至2009财年、2009至2010财年、2010至2011财年,印度经济分别增长6.7%、7.4%、8.5%。2010年4月,英国权威经济机构《经济学人信息社》预测称,之后5年,庞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改革激发出的创业热情有望给印度经济腾飞提供充足动力和保障,印度经济平均增速将达8%。

然而,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印度GDP增速降至6.9%,2013年仅为4.4%。这说明摆在印度面前的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一日不解决,印度经济就难以获得持续的增长动力。

印度经济的特点

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

印度最突出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比超过50%,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印度人口结构活力大,3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40%以上;到205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则只占20%左右。同时,印度劳动力素质较高,英语能力较强。此外,印度法律体系较完备,比较尊重发明创造和知识产权保护。这些优势为印度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基础。

重视吸引外资

加入世贸组织后,印度开始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政策。由于长期实行保护国内市场的内向型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印度进出口贸易发展缓慢,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外贸对GDP的贡献率很低,这影响着印度经济的发展速度。印度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多个经济特区进行招商引资,在这一过程中,其人才和法律制度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印度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

经营环境不佳

尽管印度实行经济开放政策已20余年,但其经济仍相对较封闭。世界银行公布的2014年全球经商便利指数显示,印度在全球189个位次的总排名中位列第134位。在合同履行以及建筑许可证的颁发方面,印度的排名更是靠后,这严重挫伤了外来投资的积极性。

基础设施差

印度基础设施匮乏,最典型的是电力极为短缺,停电对印度人来说是家常便饭。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工业的发展,还推高了通胀率。此外,印度交通设施差,五分之三的货运靠陈旧的公路网络来承担。虽然印度政府表示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但在公共财政日益恶化的背景下,这些承诺实现起来有难度。

工农业发展面临困难

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较低,其农业发展面临农业基础设施、水利设施覆盖面小,电力供应紧张,粮食加工储藏能力不高等问题。同时,虽然印度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因轻工业随着其整个工业格局的不断完善而发展,正逐渐让位于化学、机械电子等新兴产业,而这些新兴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明显没有良好的协调发展。不过,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印度第三产业发展现状是相对乐观的,其优势也正逐渐显现出来,服务业会有效促进其金融市场和旅游业的繁荣。

财政约束力不强影响印度经济预期

印度大规模赤字造成过度需求,引发长期高通胀,也部分造成了庞大的经常账户赤字。本月初,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表示,尽管印度经济正进入复苏轨道,但其经济前景依然受财政赤字和通胀前景拖累,印度财政、通胀和基础设施状况仍将逊于其他同样拥有Baa3评级国家的中值水平。未来,印度仍需要进行新的预算立法,修订2003年的《财政责任法案》,增强财政约束力,整顿财政纪律。

经济发展预期向好

虽然印度经济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目前发展相对迟缓,但随着一些改革政策的出台,一些经济优势逐渐开始显现出来,印度经济的健康发展仍是乐观的。8月末,印度官方数据显示,第一季度经济增速达6.1%,超过此前预期,为2012年初以来的最高值;第二季度经济增长了5.7%,远远好于2013年同期4.4%的增速。印度财长表示,目前印度通胀温和,政府支持企业的措施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未来几个季度情况会更好。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委员会预计,印度本财年经济增速为5.5%,好于上一财年的4.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印度经济增长的预测也颇为乐观,认为2014年该国经济增速将达5.4%,2015年达6.4%。

有“印度经济改革之父”之称的前总理辛格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任财长时推行的改革,实现了印度经济市场化的第一次飞跃。辛格政府于2012年进行了“二次改革”,但最终在一片抗议声中无果而终。莫迪就任总理后,再次拾起了改革这块“烫手的山芋”。

第一,一个国家的产出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存量以及资源使用效率。当基础设施等资本存量不足时,加大投资是实现增长的最快方法,相对而言,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和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印度政府目前已经深刻认识到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其人才优势和法律制度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对加速其经济增长是有利的。

第二,印度经营环境稳定和持续的改善会让大量国内和国际投资者做出积极迅速的反应。如果印度能够加快企业准入的审批、简化劳动力监管、填补法律空白,并建立相应的监管和责任机制来确保这些措施快速有效地执行,印度企业经营环境会大大改善,从而可以进一步吸引外资投入。

此外,印度还需要通过与私人部门和非营利部门以及研究者合作,进一步提高教育和医疗设施的数量和质量。这对于未来5年实现可持续的增长至关重要。

美银美林已经提出,到2018财年,印度GDP增速将反弹至7.5%。如果印度能够巩固自身的优势,并克服影响其经济活力的诸多阻碍,其经济增长潜力依然很大。

(作者单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王苇航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