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适应新常态”。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何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适应新常态”。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何谓新常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
中国告别了高歌猛进时代,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运行轨道,并呈现出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新常态表现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等四大特征。具体讲,最近3年中国经济实际上正是由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的转换期,这是我国经济增长“换挡期”的必然过程。中国经济过去经历了总量扩张的繁荣,但积累了明显的结构失衡问题。在未来发展中,结构优化再平衡将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内容。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原来靠的是要素驱动,要素驱动依靠资源、劳动力、资金的投入,以高消耗、高成本来求得发展,现在这种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动力源。习近平同志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很明显,创新驱动是新常态下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因此,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向改革要动力。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是经济发展规律之必然,同时又是向新的更高阶段发展的重要转折和战略机遇。高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是战略发展之必须:首先尽快把“新常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努力保持经济的平稳健康有序发展。既不追求超越自身承受能力的发展,也不在经济发展上无所作为。其次要积极探索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打破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在关注需求端的同时,更加注重供给端。只要跳出用凯恩斯需求决定增长的分析框架,从供给方面着手,就能找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短期来看,有效需求决定了经济增长,就中长期而言,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决定经济增长。新常态下,我国宏观调控应从关注需求端的“三驾马车”转向关注供给端的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深化改革这三大“发动机”。同时,用好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第三要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根本上说,新常态的微观基础就是市场。微观不活,宏观不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核心是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重点是要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根本是要激发市场活力,关键是要加快完善市场体系。要坚决打破阻碍市场发展的制度藩篱,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要学会驾驭市场规律,加强宏观调控,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活力竞相迸发。最后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努力构筑新的全球化战略布局,以获得新一轮全球化红利;逐步建立自己的区域和全球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最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以提高我国的竞争优势,推动国内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财政厅)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山东烟台开发区医卫均衡发展普惠城乡居民
- 贵州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 山东筹措90.3亿元交通建设资金激活区域经济发展
- 金融市场屏息静待苏格兰公投
- 中日韩自贸谈判现新突破 跨境电商大市场有望催生
- 安徽固镇县专项扶持民营经济发展
- 现代职教要适应市场对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
- 新西兰:降低进口关税刺激国内建材市场发展
- 财政探索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 京津冀签署商务行动方案 推进市场一体化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