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看待“新常态”莫走两极端

虽然中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但仍有海内外机构或人士对这一新阶段“不适”,容易表现出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两种极端情绪。过于悲观者多持“叶公好龙”心态:在以往中国经济高增长期,期盼中国经济进入更低增速、更

虽然中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但仍有海内外机构或人士对这一新阶段“不适”,容易表现出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两种极端情绪。过于悲观者多持“叶公好龙”心态:在以往中国经济高增长期,期盼中国经济进入更低增速、更加持续的“新常态”乃是共识,但当经济增速甫一低于7.5%,部分悲观情绪就立刻抬头。

8月份最新数据公布后,《华尔街日报》援引数位机构经济学家的话称,数据“震惊”、“令人意外”、“中国经济迅速丧失动力”。也有国际投行的分析报告认为,目前趋势一旦确立,或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歧途。

中国决策者要引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需坚持“政策定力”,不因短期波动而轻易改变经济已进入“换挡期”的基本判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再次强调了“区间调控”的基本思路,强调只要就业充分,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属合理区间。

和过于悲观的“叶公好龙”心态相比,过于乐观者的“一厢情愿”心态同样危险,尤其是认定经济回落没有风险,为推进中国经济改革和转型,宏观政策只能紧不能松。这种观念来自于对“四万亿”的反思,但矫枉过正地将一切支持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都贴上“刺激”标签,并视为对改革的背离,也易误入歧途。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际,既不应过度悲观导致丧失“政策定力”,也不应过度乐观导致宏观调控“自废武功”;既应对经济增速区间有更大宽容度,也应对宏观政策调整有更强理解力。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