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高校教师师德禁行的七条“红线”。今后,高校教师如出现做科研抄袭剽窃,在招生考试中徇私舞弊,对学生实施性骚扰等问题,将受到警告、记过、降
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高校教师师德禁行的七条“红线”。今后,高校教师如出现做科研抄袭剽窃,在招生考试中徇私舞弊,对学生实施性骚扰等问题,将受到警告、记过、降低职务等级甚至开除等处分。
恪守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更是一个社会的文明底线。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价值迷失、道德失守、师德沦丧,消解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传统美德。教师形象一再遭诋毁,教育神圣一再被亵渎,教育公信力也一再被考问——一桩桩残酷案例,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然而,解决师德滑坡问题,板子不能只打在教师身上。
《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逾七成的公众都将师德出现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分别有28.7%和25.6%的人认为,造成师德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和“教师考核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有18.6%的人认为是“教师待遇较低”的缘故,26.5%的人认为“与教师个人素质和修养有关”。
要守住教育底线,让教师成为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还必须要打组合拳。对师德进行刚性约束,会倒逼教师的道德自觉,这是毋庸置疑的。此外,也应该在考核机制、监督机制上做出改变,纯洁校园环境和教师的职业环境。尤其需要重拳出击的,是建立完善的法治保障,法治和德治的相得益彰,才是真正重塑教师光辉形象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对于严重违背师德的行为,近年来一直禁令不断:2010年至2014年教育部五年5次发布禁令,规定教师廉洁自律,包括不准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等财物等,全国各地正在出台师德地方性法规,让人们看到师德建设的曙光。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国土部:每年都对高尔夫球场下禁令 地方未收敛
-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局(少年宫)2014年暑期和秋季外聘
-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南中心城区主干道的人行道分隔栏
- 广东省广州市教育局市电大2014年“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
- 福建实施新一轮经济困难县补充教师经费补助
- 生活补助新政温暖55万乡村教师一年来中央下达21亿元补
-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局(少年宫)2014年暑期和秋季外聘
- 中国教师队伍成长5大关键词
- 一年来中央下达21亿补助金 55万乡村教师受益
- 教育部:20个省份已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