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中山市六大举措全方位构建科学财政体系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近年来,中山市财政部门从加强基础工作入手,推出系列改革措施,全面规范财政资金的分配、支付、使用和监督,创新各种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制度上强化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近年来,中山市财政部门从加强基础工作入手,推出系列改革措施,全面规范财政资金的分配、支付、使用和监督,创新各种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制度上强化预算约束,尤其是对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疏理,规范资金管理和运行,着力构建科学财政管理体系。

一、以制度化、程序化为着力点,推进预算管理“三项改革”。

一是推行基本支出实名制管理改革。对人员支出实行“实名制”管理,严格按照机构编制核定的实有人数编制经费预算,按照定额标准核定公用经费,避免了吃空饷和公用经费标准不一等问题。二是推行预算编制项目库管理改革。2012年起,按照“一年试点、两年过半、三年全覆盖”的目标,分步推进项目库管理改革。今年 6月底,市直预算单位全部完成2015年度项目库申报入库工作,标志着市直预算单位已100%纳入项目库管理,实现预算项目库管理全覆盖。我市的预算项目库管理改革工作在全省各市中启动得早、步伐较快,被省财政预算管理研究会选定为调研课题,财政部、省财政厅网站多次对我市推行预算项目库管理的改革经验进行报道。三是推行专项资金二次分配试点改革。先后选取了农口线的农业、水务、渔业等部门部分专项资金项目及市地方公路总站危桥改造项目资金试行二次分配改革试点。通过创新分配方式,制订资金分配量化指标,规范二次分配程序,并对试点资金实行联审,分配方案进行公示,不但保障了二次分配方案及时下达,预算执行进度和项目实施进度基本一致,而且增强了资金分配的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以合理化、长效化为着力点,完善市镇财政管理体制。

一是启动事权和支出责任管理改革。根据《中共中山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实施意见》精神,从3月份起财政部门会同市编委办启动事权和支出责任管理改革工作。根据市镇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目前已对现行涉及各部门各类型的专项资金进行全面梳理,针对目前部分专项资金仍存在申报、设立不规范,分配不透明,使用碎片化、绩效不明显等存在问题,参照省新修订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及借鉴其他省和地级市的经验和做法,在9月底前修订我市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总则,完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立、申报、调整、撤销、使用和分配的流程,通过实施痕迹化管理,规范专项资金从预算、执行、核算到监督以及信息公开等各个环节,使专项资金每个环节均有迹可循,落实到位,促进专项资金管理公平、公正、公开。二是建立定向财力转移支付制度。按照“增一般、减专项、提绩效”的改革方向,针对目前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散、乱、小、支出效率不高以及管理不规范等弊端,全面清理市级100多项涉及“二次分配”的项目资金,并根据不同的补助方式进行分类划分,确定可纳入定向财力转移支付范围的项目资金。经梳理整合,将涉及农业、水务、民政、卫计等10个部门共39个用途清晰、标准明确、政策稳定,适合镇区管理的专项转移支付纳入定向财力转移支付和镇区定额分成范围,涉及金额约5亿元。

三、以标准化、规范化为着力点,创新三大领域管理模式。

一是创新资产管理模式。出台办公设备、办公用房装修、公务用车等公用设施配置标准,建立物业配置联审机制、租金标准第三方评估机制,改变以往无审核标准、资产配置失控的局面。严格审核行政事业单位租金支出和公车购置更新申请,2012-2013年每年节约财政资金30%以上;通过以租用、置换、盘活等方式,解决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用房配置问题。2014年审核预算单位设备配置申请,压减超前超标超量申请1709万元,节约率达39 %。二是创新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管理模式。推出购买政府集中采购招标代理服务,切断采购人权力寻租的空间,并积极探索建立统一政府采购监管平台,提高政府采购监管水平。三是创新投资项目评审管理模式。通过制定投资评审项目标准工作流程,推进评审程序规范化,实行三级复核制和双联签,多层把关,确保评审质量。

四、以精细化、科学化为着力点,强化财政基础管理。

一是建立财政大数据平台。通过搭建预算单位基础信息采集平台和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将预算单位人员、资产、财务信息列入财政业务信息数据仓库,作为财政业务管理的参考依据。并探索建立财政基础信息动态数据库,实时更新资料数据,为加强财政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

二是完善各项制度汇编。各业务科室分别制定业务审批内部工作指引和业务规范程序指引,对业务办理各环节的内部程序、审批权限、支出流程作全面规范,部分科室还将相关业务管理的文件依据、管理办法、内部制度、支付流程编印成册,作为工作规范指引。

三是清理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后续工作。对还没有制定管理办法的专项资金重新清理,对超过期限、变更扶持范围的重新制定管理办法,并结合部门预算编制,对项目资金安排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归并整合用途相近、使用分散、文件依据失效的项目,目前结合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已先行归并39个项目纳入定向转移支付和镇区定额分成范围。

五、以节约化、效益化为着力点,严把经费审核关。

近年来,一直将“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作为财政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观念,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从严控制楼堂馆所建设和办公楼维修项目,加强公务用车管理,连续三年市本级“三公”经费都零增长。去年以来,更是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加强公务接待经费预算管理,坚决制止奢侈浪费和用公款大吃大喝行为。并以开展“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治理小金库、违规使用专项资金专项整治行动为契机,进一步治理各种不规范的资金使用行为。

一是严控“三公”经费支出。一方面,严格执行国家、省和市公务接待相关规定,坚决制止超标准公务接待,加强公务接待经费预算管理。实行接待费用的申请、报批、理财等多个环节的控制,坚决制止奢侈浪费和用公款大吃大喝行为。另一方面,规范因公出国经费审核程序。实行出国(境)经费财政前置审批和多部门联审制度,有效杜绝无经费预算、超标准开支等现象。市本级在编制和批复下达部门预算中,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公用经费、车辆经费等一律实行综合定额标准,“三公”经费均实行零增长。修订完善了我市的差旅费、会议费等管理办法,切实控制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减少铺张浪费。

二是严格预算追加。坚持预算追加联审制度。2014年上半年对70项支出超过1.6亿元经费报告进行联审,核减率达63.5%,有效加强经费追加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并使预算追加申请事项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三是严把经费审核关。将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进度相挂钩,继续实行部门预算支出进度通报制度和规范预算指标结转,确保预算编制科学、细化,预算执行均衡、有效。自2010年起,我市就已经进一步加大预算指标年终结余清理,除政府采购跨年度结转以及上级专项补助等部分项目外,其他项目预算指标原则上一律由财政部门收回,统筹用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加大资金的统筹力度,有效激活存量,减少资金的沉淀浪费,并通过定期通报部门预算支出进度、追加以及直接支付等措施,促进部门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六、以透明化、公开化为着力点,强化财政监督管理。

一是严格公务卡结算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加强资金安全管理。我市在2010年全部预算单位已实行了公务消费结算制度改革,2012年推行到镇区,据统计,至2014年8月底,我市、镇属预算单位开办公务卡9010张。

二是深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扩大绩效预算审核范围。我市2010年已在全省率先实现绩效预算工作全覆盖, 50万元以上的支出项目均纳入专第三方绩效评审范围,由其核定项目绩效目标及投资规模。同时,加强预算绩效评审结果的应用,2013年以来,应用率已达到80%以上。目前我市已形成“事前有预算绩效审核、事中有绩效监控、事后有绩效评价”的财政绩效管理工作体系。财政绩效管理工作也先后获得“省财政厅绩效管理改革创新奖”及“中山市政府行政效能创新奖”。

三是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强化各部门预决算信息公开主体责任,倒逼部门加强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科学性、合理性。2014年市级“三公”经费汇总预算信息首次与全市财政总预算信息同步公开。全市各部门预算信息公开率达到98.2%,比2013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