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以其公共部门参与全过程经营的特点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PPP模式将部分公共部门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机构(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PP
PPP模式以其公共部门参与全过程经营的特点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PPP模式将部分公共部门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机构(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
PPP模式设计的目的在于使政府用最少的钱,获得最高价值的公共服务。风险转移和融资是政府部门采用PPP模式的重要原因,同时使私人组织在合理的风险分担基础上,运用自己优秀的管理水平,达到预期的投资回报。
与BOT等模式不同,PPP在项目初期就可以实现风险分配,同时由于政府分担一部分风险,使风险分配更合理,减少了承建商与投资商风险,从而降低了融资难度,提高了项目融资成功的可能性。政府在分担风险的同时也拥有一定的控制权。
PPP模式与其他常规融资方式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决定是否采用PPP模式时,必须全面分析当前项目的各种环境是否符合PPP的必要条件。
政府支持。项目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PPP模式是提供公共设施或服务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但并不是对政府有效治理和决策的替代。在任何情况下,政府均应从保护和促进公共利益的立场出发,负责项目的总体策划,组织招标,理顺各参与机构之间的权限和关系,降低项目总体风险等。
健全法律。PPP项目的运作需要在法律层面上,对政府部门与机构之间在项目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和风险进行明确界定,保护双方利益。
专业人才。PPP模式的运作广泛采用项目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进行结构融资,这需要比较复杂的法律、金融和财务等方面的知识。一方面要求政策制定参与方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PPP交易流程,对项目的运作提供技术指导和相关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需要专业化的中介机构提供具体专业化的服务。
当然,PPP模式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运用PPP模式。此外,PPP模式前期需要大量的调研分析,需要细致周密的准备过程,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可能造成项目的失败。但PPP在全世界的快速广泛兴起,充分说明了它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充分而有效地运用PPP模式,能够极大地促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节约财政资金,并促进政府转变理念,健全法制,创新方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比利时新政府拟缩减公共开支以实现财政平衡
- 世卫惊叹尼日利亚抗埃成功 政府领导有力协调有方
- 重新思考我国政府采购制度
- 深圳混合清单明确政府购买服务导向
- 政府采购,最重要的是要选对激励机制
-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化解及转型方向
- 法国政府力推能源结构调整预计未来三年增加10万就业岗
- 如何防范常见预提费用的涉税风险
-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怎样才能买得值
- 英议会投票通过动议呼吁政府承认巴勒斯坦国家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