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河南省卫计委、财政厅、公安厅、人社厅、民政厅等5个政府部门联合制定了《河南省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实施办法》,其中“河南贫困病人等群体急救费用可由政府支付”引起关注。今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民生保
据报道,河南省卫计委、财政厅、公安厅、人社厅、民政厅等5个政府部门联合制定了《河南省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实施办法》,其中“河南贫困病人等群体急救费用可由政府支付”引起关注。
今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民生保障方面多次提及要“救急难、保底线”,这种重视要通过法律规章来实现,这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中新的治国理念。河南的这项措施显然是为了落实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及去年年初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而出台的地方性规章。
《河南省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实施办法》针对的是“全省行政区域内”的两种对象:其一,是“身份不明确的”发生急危重伤病、需要急救的患者;其二,是“无力支付相应费用的”发生急危重伤病、需要急救的患者。这就是说,“全省行政区域内”,凡是“发生急危重伤病、需要急救的患者”,不管其有无支付能力,也不管其身份能否查明,先按照“生命第一”的原则,救人!费用问题,按其中的规定:可以由“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托底,即在发生急危重伤病、需要急救的患者身份无法查明或被确认没有支付能力时,由基金支付。
原先,我们的制度是有明显的缺陷的,因为没有这样一笔特别的基金作为最后的保障,医院在抢救身份不明或无支付能力的急重伤病患者时的确有后顾之忧:这就是最终谁来承担抢救的费用?时常发生的情况是:弄得不好,只能是医院自行设法消化。虽然就道德而言,救死扶伤是医院应该做的事情,但这样的案例多了,势必会影响医院本身的发展,在本质上是有失公平的。
另一方面,这也有可能在患者及其家属方面引发道德风险,采取种种办法逃避应该支付的医疗费用。以上种种,有可能使对身份不明或无支付能力的急重伤病患者的抢救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抢救不及时,使本可挽救的生命逝去;甚至发生医院为了规避风险,将病人拒之门外或者抛诸荒野的荒唐事件。
《河南省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实施办法》的出台,使医院在抢救身份不明或无支付能力的急重伤病患者时潜在的经济风险消除了。凡是在河南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患重病、负重伤需要即刻抢救的患者,医院首先要义不容辞地接诊施救,然后再考虑医疗费用。在治病的过程中,按其规定:相关的政府部门会去了解情况,包括患者的身份来历和经济状况,等弄清后,再酌情决定如何支付医疗费用,这样有针对性地救助,效果也会更好。
也许会有人提出疑问,救助措施过于慷慨了,会不会引发道德风险。对此,河南的此项措施中也作了周密的安排。为什么公安部门也要参与其中呢?恐怕就是为预防“不正当得利”甚至“诈骗”的风险而留下的伏笔。
不管怎样,河南的地方性法规在制度层面是补上了原先的漏洞,使医院能够放手去抢救身份不明或无支付能力的急重伤病患者,防止有人贫病交加时无处救助的悲惨事件发生。
像这样的“救急难、托底线”的地方法规,在全国越早普及越好。
摘自《新京报》,作者唐钧,11月11日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开启未来支付大门
- 宁夏财政大力支持社会救助工作
- 河南省郑州市政府机关信息系统安全检查技术服务项目成
- 中山市实施定向财力转移支付,增创财政体制新优势
- 河南省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幼儿园采购科学发现室物
- 金税三期工程身份认证系统项目第5包(5-1子包)招标公告
-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财政信息应用系统
- 河北省公安厅身份证制证中心中央空调制冷系统水泵项目
- 河南省郑州市实验幼儿园采购幼儿教育云资源服务平台项
- 河南省郑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网络交换平台升级改造项目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