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双十一”走好需监管保驾

随着规模扩大、战线拉长、参与电商增多,人们从“双十一”中读到了“虚假折扣”、“价格战”、“卖噱头”、“疯狂”等词汇,“双十一”正在被打上负面烙印。发起者的初衷是为了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发展至今日“双

随着规模扩大、战线拉长、参与电商增多,人们从“双十一”中读到了“虚假折扣”、“价格战”、“卖噱头”、“疯狂”等词汇,“双十一”正在被打上负面烙印。

发起者的初衷是为了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发展至今日“双十一”已经成为电商、卖家、消费者共赢的“人造购物节”。无论是对于个人、相关企业还是服务业而言,这个购物节都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一个令人忧心的现实是,狂欢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且有扩大之势。据统计,2013年“双十一”狂购后退货率达25%,部分商家甚至高达40%。除此之外,房地产、互联网理财、基金等复杂产品的登陆更让“双十一”变得不那么容易看明白。

6年来,“双十一”当日的支付宝交易额翻了数百倍,参与者不计其数。应该说,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以及产品的快速全覆盖带来了巨大挑战,商家、消费者、监管者都需要适应。

今年是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出台的第一年。对消费者来说,有了法律后盾,在理性消费的同时,应把法律作为保障自身权益最有力的武器。而电商应多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把好商品的质量关和售后服务关。监管者则需尽快跟进,全方位净化网络购物环境,让网络购物节能够健康地走下去。

摘自《工人日报》,作者赵晓辉、高亢,11月12日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