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甘孜州全面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纪实

甘孜州自2011年启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以来,在规范预算单位财务收支行为、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但随着财政国库改革向“深水区”迈进,改革进行不彻底、运行机制不规范、资金支

甘孜州自2011年启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以来,在规范预算单位财务收支行为、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但随着财政国库改革向“深水区”迈进,改革进行不彻底、运行机制不规范、资金支付方式界定不科学等问题日渐凸显。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受高原自然条件艰苦导致人手严重不足、业务素质较弱等因素影响,县级财政国库改革推进滞后,特别在公务卡制度改革、账户资金管理等方面推进缓慢,与实现财政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目标要求差距较大。

今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全州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工作的安排部署,州、县两级财政部门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通过上下联动、加强培训、实地督促等多种方式,进一步突破改革障碍,化解改革阻力,达成改革共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下,全州财政国库改革向纵深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特别是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部门零余额账户管理、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等重点领域取得了明显突破。

一、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夯实改革基础

全州财政系统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夯实管理基础为。先后建立完善了《财政专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性资金拨付管理办法》、《公务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丹巴、德格、石渠等县还特别编印了《财政业务工作指南》、《财政业务工作操作规程汇编》等操作性强的工作手册,为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以支付改革为关键,改进运行机制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甘孜州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从破冰前行到深化完善,实现了“四个100%”,即:所有单位、所有账户、所有资金、所有流程全覆盖。同时,各县把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作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全面实施的“最后一公里”,2014年,全州325个乡镇全面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其中:视为县级预算单位实施改革的有254个,作为一级财政实施改革的有57个。所有财政资金严格实行清算制度,直接支付到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第三方,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日趋规范完整。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实施,让财政资金拨付模式从传统粗放的管理方式逐步转变到现代科学的管理方式,资金的拨付由“中转”转为“直达”,加快了资金的流转速度,避免了以往层层拨付、雁过拔毛的弊端,在大大提高支付效率的同时也能减少资金的沉淀。

三、以账户管理为重点,强化源头控制

建立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是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目标要求的基础,也是保证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的前提。州、县财政将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石渠县率先在全州实现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管理,将单位自有资金全部纳入财政代管。甘孜、白玉等县也在对本级预算单位自有资金进行全面清理的基础上对单位零余额账户管理工作有了具体安排部署。此项改革的实施,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是解决财政资金使用中诸多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大措施。

四、以公务卡改革为支撑,堵塞支付漏洞

甘孜州财政以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实施细则、《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差旅费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为契机,大力推进公务卡制度,2014年底县级公务卡改革面将实现90%以上,并逐步提高提高刷卡资金量。通过大力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以公务卡及电子转账支付系统为媒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实现使用公务卡办理公务支出,将最大程度地减少单位现金支付结算,有利于从源头上堵住现金支付漏洞,实现透明消费,切实把公务支出置于阳光之下,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也是提高政府支出透明度的重要制度创新。

五、以动态监控为亮点,规范资金运行

甘孜州2013年5月全面启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新系统,通过规范预警规则、加强预算单位培训、完善管理制度、信息及时反馈、升级新版系统等措施,使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效力充分发挥。通过开展日常监控工作,充分发展动态监控的警示、威慑、纠偏和规范作用,切实维护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有力促进部门重视财务管理,增强了规范用款意识,预防和减少了违规问题的发生,推动了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进程。州本级2013年第三季度监控违规资金19512万元;第四季度监控违规资金12607万元;2014年第一季度监控违规资金1771万元;第二季度监控违规资金1309万元;2014年7-10月监控违规资金464万元,监控违规资金金额呈大幅下降趋势。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