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中国有关部门针对美国芯片商高通公司开展的反垄断调查结果将于近期向外公布。有知情人士还向媒体透露,“除了罚款、降低专利授权费用外,取消高通推行的‘反授权协议’也在其中。”其实现在不光是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中国有关部门针对美国芯片商高通公司开展的反垄断调查结果将于近期向外公布。有知情人士还向媒体透露,“除了罚款、降低专利授权费用外,取消高通推行的‘反授权协议’也在其中。”
其实现在不光是中国在调查高通是否涉嫌垄断,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欧盟委员会都开始调查高通是否涉及垄断的问题。更早之前,日本也曾经调查过高通的垄断问题。韩国在2010年认定高通存在垄断行为,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曾向高通开出2700亿韩元罚单。
高通之所以被质疑垄断,其中最饱受争议的正是在专利收费模式中,采取的“反授权”协议。根据这项协议,使用高通芯片的手机公司,必须将所持专利授权给高通,并且不得以此专利向高通的任何客户征收专利费。在2013财年,高通售出了逾7亿颗芯片,对10亿部以上手机收取了技术授权费。
高通的专利收费模式表面上看似乎是保护版权和专利技术,实际来看,却恰恰是抑制创新和不尊重版权的表现。首先,拥有不同专利的手机厂商,因为专利多少和价值不同,即使支付给高通的名义费用相同,其实际支付价格也不同。这是价格歧视。此外,该协议使得使用高通芯片和专利的手机厂商,可以无条件地使用其他手机厂商无偿反授权给予高通的专利,因此利于那些没有专利或者是专利较少的厂商,而不利于那些创新和自身专利较多的手机厂商。这在前述垄断的同时,又进一步抑制了创新。
虽然目前针对高通的调查结果仍未完全大白于天下,但是单就高通的“反授权”协议,其垄断嫌疑性质显露就已经比较明显,一旦这一协议以反垄断的名义取消,对于中国手机厂商来说既是一个压力,也是一个机遇。过去由于高通的反授权协议的存在,手机厂商的研发和创新都没有什么重要性和必要性。还由于既不会支付其他手机厂商专利费用,也不会被专利诉讼困扰,等于是高通为那些不思进取的手机厂商提供了一个保护伞。也是因为如此,所以中国的手机厂商不少立足于打价格战,整个行业利润微薄,自身没有创建品牌的动机和能力。但是,一旦反授权协议被取消,那些拥有专利较多、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将可以在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手机厂商的效益将逐渐因专利、创新和管理因素的不同而出现分化,落后和山寨厂商将会逐步被淘汰出局,优势企业可以创建自己的品牌,建立自己的专利和创新体系,整个手机产业链走向良性循环。再者,由于高通反授权机制导致的“免费午餐”的取消,一些手机厂商可以使用非高通的芯片及其专利体系,有利于自身的脱颖而出,也有利于促进芯片产业的竞争。
摘自《新京报》,作者陈东海,12月4日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欧盟反垄断隔山打牛直指谷歌
- 中国专利欧洲表现抢眼 量质齐升的冷思考
- 存款保险制度将打破银行垄断
- 广东省广州市2015-2017年知识产权(专利)咨询服务项目公
- 发改委一纸通知搅局电网垄断 不能低买高卖盈利
- 巴西经济陷“低增长高通胀”困境
- 反垄断罚单接近18亿 依法治市剑指行政垄断
- 重庆市永川区专利可获财政无偿资助
- 发改委晒日企12亿罚单明细 回应反垄断执法不透明
- 商务部研究员:在华外企不享有反垄断“豁免权”
- 央行授权中行担任巴黎人民币清算行
- 8月FDI同比降14% 商务部:外商投资额下降与反垄断无关
- 中国密集反垄断调查引美质疑 专家:指责无事实证据
- 垄断国企高额超缴公积金 管理者否认“劫贫济富”
- 汽车价格反垄断再度出拳后消费者能得实惠吗?
- 国家发展改革委:我国反垄断调查不存在选择性执法问题
- 中国反垄断扩围开6张上亿罚单 专家:会更频繁
- 三家水泥企业价格垄断被罚1.14亿元
- 豪车反垄断处罚追踪:奔驰保时捷等顶风加价 侥幸心理与
- 专家:中国反垄断一视同仁 外企威胁撤资将自食其果
- 发改委开1.1亿保险罚单 专家:反垄断有助规范市场
- 中国国家工商总局要求微软20日内就垄断相关问题做书面
- 欧盟调查垄断行为 高通全球最终或被罚228亿
- 国外如何反垄断
- “天价”反垄断罚单或引发汽车业思变格局
- 反垄断须兼顾终极目的和中间目的
- 反垄断重塑汽销市场格局 国产零部件销量或提升
- 汽车市场亟待加强反垄断力度
- 最大反垄断罚单出炉始末:日立被突查后主动自首
- 精华数据